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25/2022.06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25/2022.06
子曰:「吾之於人也,誰毀誰譽?如有所譽者,其有所試矣。斯民也,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我對人,有批評嗎?有稱贊嗎?我稱贊過的人,一定有所經過了考驗。夏、商、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,所以三代都能走在正道上。」

這句,先看古人的注。

《章句》:
毀者,稱人之惡而損其真。譽者,揚人之善而過其實。

毀、譽,都是一種語言的描述。一定會有所「失真」。

孔子希望,他對人的外在評述,能有最大的「不失真」。

《章句》:
然或有所譽者,則必嘗有以試之,而知其將然矣。

也就是說,「知其將然」是一種可解釋的狀態。

人,可以直道而行,終究是因為「可以被講出來」。

可解釋性,並不是一種「科學研究中」的因果性之論述,
而是,
能對被做出之事件,可以有意義上的詮釋。

要有「意義上的詮釋」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意義,是指「別人也可以感同身受而接受的」描述。

是「感受」而不是「推理」。

正如同你第一次愛上一個人一樣的那種尋求語言的「對外描述」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25/2022.06
子曰:「吾之于人也,谁毁谁誉?如有所誉者,其有所试矣。斯民也,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我对人,有批评吗?有称贊吗?我称贊过的人,一定有所经过了考验。夏、商、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,所以三代都能走在正道上。」

这句,先看古人的注。

《章句》:
毁者,称人之恶而损其真。誉者,扬人之善而过其实。

毁、誉,都是一种语言的描述。一定会有所「失真」。

孔子希望,他对人的外在评述,能有最大的「不失真」。

《章句》:
然或有所誉者,则必尝有以试之,而知其将然矣。

也就是说,「知其将然」是一种可解释的状态。

人,可以直道而行,终究是因为「可以被讲出来」。

可解释性,并不是一种「科学研究中」的因果性之论述,
而是,
能对被做出之事件,可以有意义上的诠释。

要有「意义上的诠释」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意义,是指「别人也可以感同身受而接受的」描述。

是「感受」而不是「推理」。

正如同你第一次爱上一个人一样的那种寻求语言的「对外描述」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