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28/2022.06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28/2022.06
子曰:「眾惡之,必察焉;眾好之,必察焉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衆人不喜的,必須也去仔細察看;衆人喜歡的,也必須去仔細觀察。」


這是人生格言。

挺有用的。

你直覺得覺得「這樣做好」,但你再仔細細想想,大概你不會如此做。

甚至,你往往是和格言所描述的「反方向」去做出人生的實踐。

儒家,就是在人間世的生活中的種種一般不察的態度中,看到可以「反思」的機會。

這反思不是去做出利害判斷,而是去看看,這樣做、那樣做,是不是會對人生真的產生某種「有意義感受」的果效。

如果我們做出行為的判斷時,不只是有著「對肉身的利害關係作用」,同時也必然俱有「意義感受上」的呈現,
那麼,
人就活在一種俱有「超越性意義存在」的一種存在模式中。

超越性意義存在,是指,一件事的被做出,必然會對主體呈現出「意義感出來」,而這呈現出的好惡,不是你決定的。

你只是承受者。

儒家談良心,因為,良心是這種呈現模式的一種客觀化說明。

人不一定有能力一定百分之百的順著那「超越性的聲音」而來做出判斷,但,願意承認那聲音的「指示性」,
人就有「方向感」,就能有「心安」的可能性。

心安,不是你想要有就有,心安是你只能承受的一種果效。


《论语.卫灵公》28/2022.06
子曰:「众恶之,必察焉;众好之,必察焉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衆人不喜的,必须也去仔细察看;衆人喜欢的,也必须去仔细观察。」


这是人生格言。

挺有用的。

你直觉得觉得「这样做好」,但你再仔细细想想,大概你不会如此做。

甚至,你往往是和格言所描述的「反方向」去做出人生的实践。

儒家,就是在人间世的生活中的种种一般不察的态度中,看到可以「反思」的机会。

这反思不是去做出利害判断,而是去看看,这样做、那样做,是不是会对人生真的产生某种「有意义感受」的果效。

如果我们做出行为的判断时,不只是有着「对肉身的利害关係作用」,同时也必然俱有「意义感受上」的呈现,
那么,
人就活在一种俱有「超越性意义存在」的一种存在模式中。

超越性意义存在,是指,一件事的被做出,必然会对主体呈现出「意义感出来」,而这呈现出的好恶,不是你决定的。

你只是承受者。

儒家谈良心,因为,良心是这种呈现模式的一种客观化说明。

人不一定有能力一定百分之百的顺着那「超越性的声音」而来做出判断,但,愿意承认那声音的「指示性」,
人就有「方向感」,就能有「心安」的可能性。

心安,不是你想要有就有,心安是你只能承受的一种果效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