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季氏》#03/2022.07

 《論語.季氏》03/2022.07
孔子曰:「祿之去公室,五世矣;政逮於大夫,四世矣;故夫三桓之子孫,微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中央喪失實權,已經五代了;權力落到大夫手中,已經四代了。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。」

這是歷史的觀察。

歷史是變動的。

吉朋《羅馬帝國興亡史》:天底下沒有不滅的帝國。

正因為歷史是變動的,所以人會去問:這歷史是有以那一種方向而來變動嗎?

這一方向是有價值性意義性的嗎?如有,如何論證?

如果歷史是會變動,那麼讓歷史變動「推動力」是什麼?

這是歷史哲學。

回答歷史哲學的「理論或觀念」很多。馬克思理論,也是一種回應方向,黑格爾也有,儒學當然也有。


不過古典儒學沒有論證。

黑格爾的論證是用一種無法被「驗證」的「絕對精神」來當作「歷史變遷的動力」和「方向指引」,所以是唯心論。

馬克思從人的可見的可觀察的「經驗」來論證,勞動力,所以是「唯物的」。

歷史前進的方向是「勞動力的自由」。這是變歷變動方向的價值和意義。

嗯,想像一下,今天早上你起床,你就不用急著去做那你未必想去做的「工作」。

歷史變動之所以可能的「動力」,則是生產工具和生產所有權的矛盾。這也是經驗的到的現象。

儒家,人的「德性」最大可能的在社會中「自由的實踐」是「大同世界」。《禮記大同篇》就是這方向的描述。

「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;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、寡、孤、獨、廢疾者,皆有所養;」。

德性的最大可能社會化的實踐的矛盾的化解,也說明了歷史前進的動力。

妨礙人的「德性」的實踐的各種社會性障礙,終會在歷史中被克服。

王夫之的《讀通鑑論》《宋論》就是如此論證的。

《论语.季氏》03/2022.07
孔子曰:「禄之去公室,五世矣;政逮于大夫,四世矣;故夫三桓之子孙,微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中央丧失实权,已经五代了;权力落到大夫手中,已经四代了。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。」

这是历史的观察。

历史是变动的。

吉朋《罗马帝国兴亡史》:天底下没有不灭的帝国。

正因为历史是变动的,所以人会去问:这历史是有以那一种方向而来变动吗?

这一方向是有价值性意义性的吗?如有,如何论证?

如果历史是会变动,那麽让历史变动「推动力」是什麽?

这是历史哲学。

回答历史哲学的「理论或观念」很多。马克思理论,也是一种回应方向,黑格尔也有,儒学当然也有。


不过古典儒学没有论证。

黑格尔的论证是用一种无法被「验证」的「绝对精神」来当作「历史变迁的动力」和「方向指引」,所以是唯心论。

马克思从人的可见的可观察的「经验」来论证,劳动力,所以是「唯物的」。

历史前进的方向是「劳动力的自由」。这是变历变动方向的价值和意义。

嗯,想像一下,今天早上你起床,你就不用急着去做那你未必想去做的「工作」。

历史变动之所以可能的「动力」,则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所有权的矛盾。这也是经验的到的现象。

儒家,人的「德性」最大可能的在社会中「自由的实践」是「大同世界」。《礼记大同篇》就是这方向的描述。

「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;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,皆有所养;」。

德性的最大可能社会化的实践的矛盾的化解,也说明了历史前进的动力。

妨碍人的「德性」的实践的各种社会性障碍,终会在历史中被克服。

王夫之的《读通鑑论》《宋论》就是如此论证的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