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季氏》#05/2022.07

 《論語.季氏》05/2022.07
孔子曰:「益者三樂,損者三樂。樂節禮樂,樂道人之善,樂多賢友,益矣。樂驕樂,樂佚遊,樂宴樂,損矣。」

快樂,人人想要。我也喜歡的很。

儒學從人的生命中的「樂處」下手,這點,和佛學的人生的「苦處」下手,恰恰是二種對比。

這,對我而言,並不是那一個對,而是從那個面向來凸顯人生的實相。二者,一體兩面。

而從那一面向來凸顯生命,會決定了其「行法」上的姿態。

什麼是可以讓人有「樂」感的呢?這是儒學的起點,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。

還有更多呢?

節禮樂,道人之善,多賢友,驕樂,佚遊,宴樂,……,都可以在個體生命上產生樂。

但對儒學而言,什麼樣的樂是值得更去進一步深化的,就要檢別了。

正如同佛學,對於「什麼樣的苦」,也往往要檢別一樣。

因肉體而來的在「肉體上直接的感官的樂」,往往是要特別注意的。

為什麼?

這並不是這種樂的「本身」有什麼不對?儒學沒有說不要這些。這些是要的。而且是必要的。

而是,這種樂往往太直接了,在對於人的「超越既存而指向一種更好的潛在性」這一點上,是無助的。

所以,往往在「驕樂,佚遊,宴樂」這些必要的生活面向上,會有一些更多人文意味上的「禮樂之制」,讓這些使人樂的東東,有著也可以具有「超越性可能指引」之能力。

所以,周公制禮作樂,是儒學的強大的象徵。

所以,儒學重視現實生活的一切,但更重視「禮樂之制」,禮樂是一種可以使個體產生超越性指引方向的一種社會化約束。

節禮樂、道人之善、樂多賢友,益矣。這是樂,是一種因「禮樂之約束」而來的個體化超越性變化而來的一種自我生命成長的「樂」。

節禮樂、道人之善、樂多賢友,這三者,不是肉體性的,亦即不是直接的,而是一種自我變化之過程而來的超越性之樂。

人,是一種可以享受「超越自我而指向更好潛在之可能性」的樂,的動物。這是人的形而上。

這是修行的動力。修行,不是無根的,不是人的幻想。修行恰恰指向著人的形而上之經驗界的實現,這是「樂」之所以會給出給人的結構。

《论语.季氏》05/2022.07
孔子曰:「益者三乐,损者三乐。乐节礼乐,乐道人之善,乐多贤友,益矣。乐骄乐,乐佚游,乐宴乐,损矣。」

快乐,人人想要。我也喜欢的很。

儒学从人的生命中的「乐处」下手,这点,和佛学的人生的「苦处」下手,恰恰是二种对比。

这,对我而言,并不是那一个对,而是从那个面向来凸显人生的实相。二者,一体两面。

而从那一面向来凸显生命,会决定了其「行法」上的姿态。

什麽是可以让人有「乐」感的呢?这是儒学的起点,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。

还有更多呢?

节礼乐,道人之善,多贤友,骄乐,佚游,宴乐,……,都可以在个体生命上产生乐。

但对儒学而言,什麽样的乐是值得更去进一步深化的,就要检别了。

正如同佛学,对于「什麽样的苦」,也往往要检别一样。

因肉体而来的在「肉体上直接的感官的乐」,往往是要特别注意的。

为什麽?

这并不是这种乐的「本身」有什麽不对?儒学没有说不要这些。这些是要的。而且是必要的。

而是,这种乐往往太直接了,在对于人的「超越既存而指向一种更好的潜在性」这一点上,是无助的。

所以,往往在「骄乐,佚游,宴乐」这些必要的生活面向上,会有一些更多人文意味上的「礼乐之制」,让这些使人乐的东东,有着也可以具有「超越性可能指引」之能力。

所以,周公制礼作乐,是儒学的强大的象徵。

所以,儒学重视现实生活的一切,但更重视「礼乐之制」,礼乐是一种可以使个体产生超越性指引方向的一种社会化约束。

节礼乐、道人之善、乐多贤友,益矣。这是乐,是一种因「礼乐之约束」而来的个体化超越性变化而来的一种自我生命成长的「乐」。

节礼乐、道人之善、乐多贤友,这三者,不是肉体性的,亦即不是直接的,而是一种自我变化之过程而来的超越性之乐。

人,是一种可以享受「超越自我而指向更好潜在之可能性」的乐,的动物。这是人的形而上。

这是修行的动力。修行,不是无根的,不是人的幻想。修行恰恰指向着人的形而上之经验界的实现,这是「乐」之所以会给出给人的结构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