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

《論語.季氏》#14/2022.07

 《論語.季氏》14/2022.07
邦君之妻,君稱之曰夫人,夫人自稱曰小童;邦人稱之曰君夫人,稱諸異邦曰寡小君;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。

《章句》:
寡,寡德,謙辭。吳氏曰:「凡語中所載如此類者,不知何謂。或古有之,或夫子嘗言之,不可考也。」


不可考也。

我也是這麼認為。

《注疏》:
孔曰:「小君,君夫人之稱。對異所謙,故曰寡小君。當此之時,諸侯嫡妾不正,稱號不審,故孔子正言其禮也。」

把某種固定的名詞講對,維持不變,就是禮嗎?這也太小看孔子了。

廣義的從論語一書來看,禮具有雙重功能,
一、是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社會性的共同規範。
二、是一種社會性的媒介,人對這種社會性的媒介有了「理解性」之後的實踐,可以與生命德性的成長相接軌。這是「禮」這生命轉化功能。

孔子時代,這二種功能都有。

但孔子更側重第二種,甚至在某些情況下,是否定第一種的。如果,第二種和第一種突衝,那麼第一種就可以不用管它。

社會是會變化的,制度與規範一定會變。

但儒家重視,不管怎麼變,不要失去了「禮」之可以與德性成熟之間的儀式性關係。

一旦社會的制度文化之變化,只是與「物質性的社會穩定有關」,而失去了那種對人格成熟之可能的「默化」之功能,
那麼,
禮就是「法家」的工具。

對儒家而言,禮是人格成熟的教化工具。

不要小看對老師好,對老師點個頭。這雖是一種社會化的要求,但你可以不管,尤其是這時代。

但如果你自覺有一種感受油然而生,一種對老師「畏」之情,而你想表現出來,
這種因「內在有感,而外在呈現」之過程,就是一種「有思維性的情感表現」,這是修行,
在這過程中,有一種人格性的潛移默化的涵養之功能。


《论语.季氏》14/2022.07
邦君之妻,君称之曰夫人,夫人自称曰小童;邦人称之曰君夫人,称诸异邦曰寡小君;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。

《章句》:
寡,寡德,谦辞。吴氏曰:「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,不知何谓。或古有之,或夫子尝言之,不可考也。」


不可考也。

我也是这麽认为。

《注疏》:
孔曰:「小君,君夫人之称。对异所谦,故曰寡小君。当此之时,诸侯嫡妾不正,称号不审,故孔子正言其礼也。」

把某种固定的名词讲对,维持不变,就是礼吗?这也太小看孔子了。

广义的从论语一书来看,礼具有双重功能,
一、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社会性的共同规范。
二、是一种社会性的媒介,人对这种社会性的媒介有了「理解性」之后的实践,可以与生命德性的成长相接轨。这是「礼」这生命转化功能。

孔子时代,这二种功能都有。

但孔子更侧重第二种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,是否定第一种的。如果,第二种和第一种突冲,那麽第一种就可以不用管它。

社会是会变化的,制度与规范一定会变。

但儒家重视,不管怎麽变,不要失去了「礼」之可以与德性成熟之间的仪式性关係。

一旦社会的制度文化之变化,只是与「物质性的社会稳定有关」,而失去了那种对人格成熟之可能的「默化」之功能,
那麽,
礼就是「法家」的工具。

对儒家而言,礼是人格成熟的教化工具。

不要小看对老师好,对老师点个头。这虽是一种社会化的要求,但你可以不管,尤其是这时代。

但如果你自觉有一种感受油然而生,一种对老师「畏」之情,而你想表现出来,
这种因「内在有感,而外在呈现」之过程,就是一种「有思维性的情感表现」,这是修行,
在这过程中,有一种人格性的潜移默化的涵养之功能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