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17

《論語.述而》 #17
子曰:「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易,可以無大過矣。」
***
如果你看注釋,「五十」是個被討論的議題。

先看白話:
孔子說:「如果我能多活幾年,五十歲學《周易》,就可以無大錯了。」

所以,為什麼要指明是五十歲呢?
又,那麼多書,為什麼要指明是《易經》呢?

易,各種解釋很多,我也不是專家。但總的言之,「易」代表一種「客觀性」的「存在式的真理」。

客觀性,是指,不以你個人的意志為轉移。這也不難,1+1=2,這道理,不是你說了算。
雖然,這是對「人」才有「作用」的理。

「存在式的」,是指「在先性」,亦指,先於你個體意志而存在的。

總之,人要放下自己個人主觀的任意想像,而讓人的意志是去「彰顯」道(易)的道理之存在。

所以,要五十歲。
年紀太輕時,一定是「我」可以改變一切。人的「想像」就是世物的界線。

老一點了。就可能會想。人,只是道之作用的一種「範例」而已。
可是,人有自由意志 啊。
對,道的運作特色就是「讓人有自由意志」。

康德也這麼想的: 康德的自由定義,「自由即自律」。

自律,即,人願意主觀的去遵守他認為是在先地客觀於他的某種真理。

人,只有人哦,才有能力去「承認」與「理解」客觀性這種在先性的概念。
並且,只有人,才有「能力」去遵守【自己所承認】的道理。

所以,自律,無大過矣。

重點是,自律,談何容易?

從某個角度而言,自律,恐怕是最難的事。這世界不都是依你的意志在運轉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