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述而》 #28

《論語.述而》 #28
子曰:「蓋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無是也。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」
***
先看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有一種人,不瞭解情況就冒然行事(不穿鑿妄作),我不會這樣。多聽,向先進人物學習;多看,把細節牢記在心。就是掌握知識的最好方法。」

這是孔子自己的人生經驗,以及他的處事方法。

不錯啊。我們也常聽到朋友長輩師長如此的跟我們說。

但,我的眼睛釘在那「我無是也」,這四個字。

來,你把上面那一句中的「我無是也」拿掉,然後再唸一次,
你是不是會覺得好像你的校長在什麼正式場合會講的「官話」呢?
還是,什麼長輩常碎碎唸的內容呢?

「我無是也」,是一種孔子的自信呢?還是孔子的自大?

我不知道。

但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中,也常會有某種「感受」:
愈是自己做不到的某種人生的道理,
大概我們就是愈講得那道理是 「公正客觀的」,
會講得那道理好像是跟「我」無關的道理。

孔子說,他做得到;
不,孔子更大氣,他說,「我無是也」。

「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」,表示孔子愛多聽別人講的什麼東東。

這是沒有「不知而作」的習氣後,孔子跟著帶出來的做事方法。

那,什麼 是,「不知而作」,然後,孔子大方的說,「你放心,我沒有這樣做」。

《疏》:
不知而作即是「穿鑿妄作」。

真的有能力有自信,自己的性格是不會去「穿鑿妄作」,那麼,自然的,
你做起「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」,也就是順勢而來的如此自然。

這裡有「奠基性」關係。
不去「穿鑿妄作」,是根基。
有這根基,自會長出「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