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36

《論語.述而》 #36
子曰:「奢則不孫,儉則固。與其不孫也,寧固。」
***
先看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奢侈就會驕狂,節約就會寒酸,與其驕狂,寧可寒酸。」

這是孔子的經驗觀察。他看到二種現象:
一、奢侈就會驕狂
二、節約就會寒酸

最後,如果人世間的現象是一種材料,就是人要去更圓滿自己,去「更善」於既有的現在自己,的材料。
那麼,改變的方向是什麼?這一方向是如何被決定出來的呢?

為什麼一定要:與其不孫也,寧固;
反方向不行嗎?

慘的是,孔子也沒有論證。古人如此。
對不對,你會「有感的」,所以不用論證,這是人的「共 感」。
如果人沒有共感的能力,談什麼道德和德性,那就是不可能的。

但,我們現在中了「論證」的習慣之逼迫,沒有論一下,你放不下心。

我就是。

所以,為什麼:與其不孫也,寧固?

小氣吧啦的,有什麼好?怪了。

人家大乘佛教中的「菩薩」,一出場,都是珠光滿身。可以接引眾生啊,有什麼不對?

《注疏》:
奢則僭上,儉不及禮。

論語是給一般人讀的,講的是一般人。

「奢則僭上」,換言之,容易有「僭上」的習氣出來。

「僭上」又如何?
就只 覺得自己沒什麼不好的,都是別人不好。如是而已。
人,如此,就只是想去「改別人」。

但,德性只來自於「改自己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