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述而》 #22

《論語.述而》 #22
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***
這句很古典。是論語中常被拿來用的句子之一。

但,為什麼是以「三人」開頭?
二人,不行嗎?
一次和善人相處;一次和不善人相處?不行嗎?

用三人開頭,是一種口語表達上的偶然?還是,這有著某種「更本質性」原則的外在表現?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三人在一起,必有人可作為我的老師。選擇優點向他學習,借鑒缺點進行自我改正。」

三人,代表一種群體的概念。
這裡指涉的是,人在「社會生活」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一種你如何去看待別人,亦及去「判斷」的過程,以及對之反應的行為。

要去「判斷」1+1=2,不必三人。一人也一樣。

那,什麼樣的判斷要「三人」,亦即,那種判斷是無法脫離「群體」的狀況呢?
倫理的,價值的,和意義的。

正因為是倫理的、價值的和意義的,
就儒家而言,這判斷的根基是「良心」,
所以,
「人人」都可以有判斷的能力。所以,人人才都有【潛能】去「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」。

真的,你真的都有。而且是「本能的」、「直觀的」。
重點是,當你從別人身上「感受」到某種自己的「足與不足」之狀況時,你會有什麼反應?

從之;改之。

談何 容易。

但如果你願意,就儒家而言,「紅塵即道場」。

《章句》:
尹氏曰:「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內自省,則善惡皆我之師,進善其有窮乎?」

「善惡皆我之師」。這有多難啊?不是嗎。
你罵「你看不爽的人」都來不及了……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