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述而》 #23

《論語.述而》 #23
子曰:「天生德於予,桓魋其如予何?」
***
德性與天命之間!
這是很迷人,但又無法被講清楚的人生實踐論中的關係!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老天賦予我高尚的品德,追殺我的人能把我怎樣?」

桓魋,這個人「欲害孔子」。
孔子知道後就說了這句。

我們在很多故事影視的劇情中,也會常常看到男主角在困頓時,往往也會冒出類似這樣的話。

這樣的話是講爽的嗎?是講來自我安慰的嗎?
還是說,德性與天命之間,是有某種可被理解,可被講述之關係?

《注疏》:德合天地,吉無不利。

不過,你跟我一樣,這種句子是很難被信下去的。你信得下去嗎?要怎麼被相信呢?

所以這裡碰到個嚴重的問題:如何去信?

人能夠憑空去相信什麼嗎?
說,有一隻藍鯨在天空上飛,你相信嗎?

對,人這種動物,總要有個什麼為之當依憑(或著用現象學之術語,為之當作奠基),所以你才能去相信個什麼東東。

如果德性與天命之間,要能被相信,那麼,這相信要奠基於什麼呢?

奠基於「實踐」。

你「練習」過騎腳踏車,這「練習經驗」,是讓你去相信「你練習就可以會 游泳」的奠基之地。

在德性實踐中,你如果感受到你自己的某種變化,這種「不是你能預想的」「變化自我」的經驗,是「德性與天命」被相信的基礎。

注意,我是說【不是你能預想的】「變化自我」。這是德性實踐的自我變化的特色;而這也是你與天命之間的關係特色。

孟子曰:「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則知天矣。」
正是這種關係的最好詮釋。
有德性實踐之基礎,奠基於此的「信」就會是一種「知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