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30

《論語.述而》 #30
子曰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
***
這句 對我們而言,可能有點陳腐了。

陳腐,不是因為這句「沒有道理」,而是因為,你已「聽煩了」。

但,如果從行法的角度而言,即從「實踐學」或「倫理學」的角度而言,
這句 是很重要的「行動指南」。

先不管什麼仁,不仁的。

來,你為什麼想讓自己變的更好。
你為什麼要追求理想。
你為什麼想去做善事。

奇怪了。

做那些,有比去喝咖啡,更高檔嗎?更值得你去「實踐」嗎?

理論上必須有,所以你才會「想去行 動」,甚至「去行動」。

好了。如果是「有」,即追求理想比喝咖啡好,
那麼,你為什麼可以做得到呢?

孔子那句,回答上述二個提問。

為什麼值得去做好事,去德性實踐。
因為,那是你內在本有的。對啊,你被生下來,就被「給定」的給予了。
人的肉體,如果能有德性的形式被呈現出來,那麼,你自己會有一種「很有感覺」的 feeling 出來。
是有感覺的啊,所以,「不遠」。

再來,如果你想去做,去實踐德性。
就是「去做」的當下,德性就立即現形了啊。如此簡單。
當下即是。

《章句》:
仁者,心之德,非在外也。放而不求,故有以為遠者;反而求之,則即此而在矣,夫豈遠哉?程子曰:「為仁由己,欲之則至,何遠之有?」

看到老師,你也不討厭他,於是你或多或少有一點想說「老師好」的衝動。
所以,不遠啊。
你如果說了,那就是立即馬上的把你內在具有的德性之潛能,現形出來了啊。
斯仁至矣。

實踐德性要幹什麼?去轉化你的生命程度啊。

傳統學問,如論語,不是推理性質的書,而是「指出來」的書。

說「有」。然後跟你說,「德性怎麼實踐才能被現形」。

如果你跟我一樣,受了不少西方訓練,想要去有理論的思考,這基本上是「形上學」「存在學」「倫理學」在討論的範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