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26

《論語.述而》 #26
子曰:「聖人,吾不得而見之矣;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。」子曰:「善人,吾不得而見之矣;得見有恆者,斯可矣。亡而為有,虛而為盈,約而為泰,難乎有恆矣。」
***
這句,相對易懂。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聖人,我不可能看到了;能看到君子,也就可以了。善人,我不可能看到了;能看到一心向善的人,也就可以了。沒有卻裝作擁有、空虛卻裝作充實、貧窮卻裝作富裕,打腫臉充胖子的人,很難一心向善!」

儒家,對真實人性有某種理念性的描述,智仁勇等等,但儒家對於人與這些「本性」之間的實踐性關係,是上面的看法:不斷的超越。

這不是悲觀,這是「如實」。

就像水在一百度就會沸騰,這不是悲觀的說為什麼只能是一百度,五十度不行嗎?
這是如實。

佛家的知識論最後所指向的是:如實。另一個術語是:實相。

是人,就不是神。只要有肉體存在樣態的,就是人。
只要是人,不斷的努力的超越自己,就是「如實」,就是「實相」,就是「本然如此」。

因為「有超越自己之可能」的特色,所以是【人】。

因為是不要斷的超越自己,所以人必然是不完美的。

因為人是必然的不完美,所以「理念」這種東東,對人才會有吸引力。

人,承認自己的「有限性」,在「有限性」中去「彰顯」某種理念的可能,這就到了極致了。

人如果是完美的,是不會有錯的,是一定對的,是不會再被超越的,是完全的無私的,
那就「不是人」。

不是人,當然可以是神,但也有可能是鬼。

不過,讀歷史的愛想想,那些排得入歷史的獨裁者,有那一個在倒台之前,不是以神的姿態出場的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