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31

《論語.述而》 #31
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?孔子曰:「知禮。」孔子退,揖巫馬期而進之,曰:「吾聞君子不黨,君子亦黨乎?君取於吳為同姓,謂之吳孟子。君而知禮,孰不知禮?」巫馬期以告。子曰:「丘也幸,苟有過,人必知之。」
***
先看白話譯:
陳司敗問:「昭公知禮嗎?」孔子說:「知禮。」
孔子走後,陳司敗對巫馬期說:「我聽說君子不袒護人,君子也袒護人嗎?昭公娶了一個吳國人做夫人,也姓姬,他卻將她改名換姓,叫她吳孟子。他也知禮,誰不知禮?」
巫馬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,孔子說:「我真幸運,一有錯,就必定有人知道。」

一、聖人也是人,聖人是不斷的奮進的過程而已。

二、當別人說你錯了,你會有什麼反應?

a 馬上回說,「你才錯了」。
b 安靜的微笑,但內心「很不爽」。
c 大聲說謝謝你,但內心說「給我記著」。
d 哇,又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了。

你是那一種類型?
來,我是 d 除外的,每一種都有。真的。

d 那種,有可能嗎?我反而愛如此問。
如果是不可能的,那又是講爽的。

d 那種,即使有可能,為什麼要如此做?太閒了嗎?

d 那種,即使你想如此做,你如何可能做到?

我直接跳到 D。因為我努力的想做到,但艱辛。

嘿,這可不是「你想做就一定【馬上】做得到的事」。

你想做,中間會有障礙,會有什麼力量欄著你,從你的內心深處,一種會想讓你罵三字經的內心力量,欄著你。

不是這樣嗎?

那如何可能跨過這人可能都必有的內心「反對的反應」?

這一篇是從「禮」開始的。

這不是沒道理。

禮是一種平常的自我奠基過程,一種為讓自己有能力走出自己內在陰影的「自我培基過程」。

內心的基礎深厚了,你才能有能力讓自己去說出如孔子般的話,而且是「真誠的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