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12

《論語.衛靈公》12
子曰: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人沒有長遠的考慮,必定有眼前的憂愁。」

這句,很常用。你應多想想。那是在你的人生經驗中一定會碰到的。

但,在這種實用的人生經驗談之中,是不是可以再談出什麼「更多」呢?
這種談出更多,就是「詮釋」。

詮釋學,就是去研究「談出更多」的方法、可能和合法性的學術領域。

這篇,就理論而言,要解決一個「理論上」的難題:遠、近。

為什麼,沒有「遠慮」,就會產生「近憂」呢?用這模式來談,不就是可以說,沒有「遠遠的出國」,就一定會產生「附近商家的不足」。
但,這不合乎你的經驗值啊!不合乎邏輯啊。
出國和附近商家,有什麼「邏輯上」的必然性關連呢?

同樣的,不去「遠慮」就只是不去遠慮,為什麼一定會「產生近憂」呢?

注意,原文是「必有」。這是邏輯上的必然。而不是「可能」。

這「必然性」要如何談?也只有必然性是存在的,所以,才值得你去「遠慮」。

古注:
蘇氏曰:「人之所履者,容足之外,皆為無用之地,而不可廢也。故慮不在千里之外,則患在几席之下矣。」

王弼云:「存不忘亡,既濟不忘未濟也。」

人所踏著的就是那一小片土地。其他的土地你用不到。「用不到」,並不代表對你沒有影響。只是,你用「用不到」這種觀念,看不到那種「影響」。

必須用「奠基」的觀念,你才能看出來這二者的影響關係。你所踏的那片小土地,是奠基在更廣大的土地之上。所以,二者才會產生「必然」的影響關係。

好,用胡塞爾的現象學時間概念:現在是奠基於過去和未來,所以才「存在」。

去思考未來和反省過去,都會「振動」到現在。

你想去改變現況嗎?那你要去「思考未來」和「反省過去」。這是改變「現在」會產生必然性的方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