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衛靈公》 #19

《論語.衛靈公》19
子曰:「君子病無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君子衹怕自己無能,不怕沒人瞭解自己。」

背下來。真的。你這輩子要用來跟自己說,機會很多的。

孔子會講出這句,而你聽起來很有感覺,那大概是因為你看到很多人的行為恰是相反的:
一天到晚去怪別人,卻從不想一下自己算什麼東東?

「一天到晚去怪別人,卻從不想一下自己算什麼東東?」,這才是一般的人生常態;
孔子講的,「「君子病無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」,恰恰是一般習氣對反的,恰恰是要你從上述這種一般的習氣中,超拔出來。

那很不容易,真的啊。所以,這句,你可能特別有感。

那麼,去做吧。

這是「行法」,修行的方法。行法,本來往往就是和人的一般習氣對著幹,所以才是「行法」。

行法,所以要去做,「行」。

例如,大家其實生命都很動盪。所以,「打坐」才是行法。

打坐,是和我們一般而言動盪不安的心,對著幹的一種「調整自己」的方式。所以是行法。尤其是佛家而言,根本就是「通法」,最基本的入門起手式!

來,能不能用這句:「君子病無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」來當作「調整自己」的方法呢?

如果可以,你的生命就會變化。

生命變化,你和「這世界」的關係自然會起變化。

當你從國小變到大學時,這世界是不是起了變化了呢?對,你和世界的「關係」不同了。

既然,你和世界的關係不同了,你和這世界的可能性,不就是又開了另一窗口了呢?

所以,「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」,不是一句安慰你的話,而是人生邏輯的必然性。

只要你真的能夠有這種修行的能力:「君子病無能焉」,那麼,人生邏輯的必然性,自然會把「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」,帶到你的面前。

只要你去做「病無能焉」(A),那麼,真的很奇怪的,你自動的就會「不病人之不己知」(B)。

這不是做兩件事。這是做了前者(A),後者(B)自然就會被帶出來的。

這就是修行的「效果」,一種做A帶出B的效果模式。

都到了大學了,你還在乎那個小學時跟你搶玩具的同學罵你的話嗎?
都到了大學了,自然有大學的朋友來找你。

你只要讓自己上大學。

如果只是國小,卻天天罵沒有大學的朋友來找你,那就是:「君子病無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」,的反面寫照,即:「平人不病無能焉,病人之不己知也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