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9

《論語.衛靈公》9
子曰:「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」

這句,大家都看得懂。
我就不多解釋了。

看看古人能夠「更多」的講出什麼?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實理得之於心自別。實理者,實見得是,實見得非也。古人有捐軀隕命者,若不實見得,惡能如此?須是實見得生不重於義,生不安於死也。故有殺身以成仁者,只是成就一箇是而已。」

「實理」,就是真理。

再來,這重要了:「得之於心」。真理是,你自己在自己內心「有感受」的。

一定要自己有感受,才能是「實見得」。
外面跟著喊的口號,不算!

有沒有很接近胡塞爾的現象學呢?「直觀」是明晰性的標準。直觀,就是意義(對象)清清楚楚的呈現在意識中。

「若不實見得,惡能如此?」,只有自己真的有內心之感受,你才會真的有實動力去更進一步實踐某種理念。因為,理念是「有將來意味」的實理。

但,再反問回來,如何才能讓自己「真正的在自己內心感受到」義理呢?亦即,用胡塞爾的說法,如何才能有「真正的直觀」呢?

只有行法,亦即去實踐某種德性實踐,你才能真正的「在內心」中感受到「實理」。

我個人覺得,胡塞爾的對自然態度的「懸置」,就是一種行法。因為那不是理性上的思辨,而是你去「做哲學」的態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