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子張》 #02


子張曰:「執德不弘,信道不篤,焉能為有?焉能為亡?」

白話譯:
子張說:「擁有優點不發揚,信仰道義不忠誠,這樣的人,有他沒他一個樣。」

這句,真的八股的不得了。

子張的個性真的就是那樣。

你可能愛罵孔子八股,如果和子張比起來,孔子真的活活潑潑的太多了。

來,這句一個核心:實踐。或著說,去把內心德性的感受,具體的用你的肉體去展現出來。

老是談實踐實踐,真的也八股的不得了。

但,為什麼要實踐德性,不去實踐又怎麼樣?我想把日子過得low一點,不成嗎?怪了!

所以,我喜歡佛學的理論性思考,因為佛學會把「實踐」這種事,當作一種可以被思考的理論來進行證論,這是修行論,或行法論。

佛學談:身、口、意。

這是一種理論架構,亦即,如果你想讓某種可能事件在這世界變成為「真實的經驗事件」,例如,你想會去讀書,你想有好朋友,你想有好姻緣……,
那麼,你要如何去做才有可能?

佛學很實際的。真的。

要讓一件可能的事件,最後真的在這經驗世界中真實化了,那麼,佛學強調,身口意這三者是要一起「共同作用」才有可能。(有興趣去搞理論的同學,請參研中觀和唯識)

所以,佛「教」才會發展出:拜佛(身)、唸咒(口)、觀想(意)這樣的一些佛學所特有的行法出來。

注意,「共同作用」這一概念。亦即,身口意這三者,缺一不可。

實踐,亦即以肉體去進行某種有理念指向性的動作或行為,是讓事件在經驗界真實化的一種必要的「過程元素」。

你想讀書嗎?

對,你有感覺(意),並且你也把想法形成某種可思考的過程(口,即概念),最後你一定要把「書」拿出來讀。這是身體的「行為」。

只要你身體的行為有做了,身口意三者一旦合一,怪怪的,你會感覺到有一股「讀書的力量」就從你的身上冒了出來。

你就能讀得下去了。

讀書要能是一種推動你的力道,才能真正的具有力量,那種力量是超越於你的意志的,所以你才讀的下去。
而只有身口意三者合一時,那股力量才會從你身上迸出!

想要有好姻緣嗎?

來,首先你要有那種意願(意),然後你要能把那意願以某種語言對自己講出來(口,概念化);
最後,你要去做某些和好姻緣有關的某種德性行為。例如,不去中傷別人的好緣分。

**
《论语.子张》 02
子张曰:「执德不弘,信道不笃,焉能为有?焉能为亡?」

白话译:
子张说:「拥有优点不发扬,信仰道义不忠诚,这样的人,有他没他一个样。」

这句,真的八股的不得了。

子张的个性真的就是那样。

你可能爱骂孔子八股,如果和子张比起来,孔子真的活活泼泼的太多了。

来,这句一个核心:实践。或着说,去把内心德性的感受,具体的用你的肉体去展现出来。

老是谈实践实践,真的也八股的不得了。

但,为什么要实践德性,不去实践又怎么样?我想把日子过得low一点,不成吗?怪了!

所以,我喜欢佛学的理论性思考,因为佛学会把「实践」这种事,当作一种可以被思考的理论来进行证论,这是修行论,或行法论。

佛学谈:身、口、意。

这是一种理论架构,亦即,如果你想让某种可能事件在这世界变成为「真实的经验事件」,例如,你想会去读书,你想有好朋友,你想有好姻缘……,
那么,你要如何去做才有可能?

佛学很实际的。真的。

要让一件可能的事件,最后真的在这经验世界中真实化了,那么,佛学强调,身口意这三者是要一起「共同作用」才有可能。(有兴趣去搞理论的同学,请参研中观和唯识)

所以,佛「教」才会发展出:拜佛(身)、念咒(口)、观想(意)这样的一些佛学所特有的行法出来。

注意,「共同作用」这一概念。亦即,身口意这三者,缺一不可。

实践,亦即以肉体去进行某种有理念指向性的动作或行为,是让事件在经验界真实化的一种必要的「过程元素」。

你想读书吗?

对,你有感觉(意),并且你也把想法形成某种可思考的过程(口,即概念),最后你一定要把「书」拿出来读。这是身体的「行为」。

只要你身体的行为有做了,身口意三者一旦合一,怪怪的,你会感觉到有一股「读书的力量」就从你的身上冒了出来。

你就能读得下去了。

读书要能是一种推动你的力道,才能真正的具有力量,那种力量是超越于你的意志的,所以你才读的下去。
而只有身口意三者合一时,那股力量才会从你身上迸出!

想要有好姻缘吗?

来,首先你要有那种意愿(意),然后你要能把那意愿以某种语言对自己讲出来(口,概念化);
最后,你要去做某些和好姻缘有关的某种德性行为。例如,不去中伤别人的好缘分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