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22/ 2021.05


《論語.述而》 22/ 2021.05
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
這句,大家熟門熟路了。

來,但,我的一個會冒出來的「想法」是:「如何可能?」

「如何可能?」這句是我大學時去聽王淮老師教論孟時,最常聽到的反問句!

他往往會再補加一句:談何容易?

從大學到現在,人生的經驗,也是如此。

真的,不是不懂,就是做不到。

即使你內心都知道別人的想法比你好,如果你不去刻意「封殺」,那你的人生境界就相當不錯了。

擇善從之,嗯,談何容易?

這就是為什麼古典學問,往往會有「修行論」這樣的一些討論,在古典文本中。
甚至,有時,那更佔比較重要的焦點。

一些跟人生結構相關的洞見,如果不是被實踐出來,是無法「被理解的」。

被實踐出來的那一剎那,你才能心領神會!如同,游泳。

實踐即理解;「理解了」就一定會在肉體中有所展現。

所以,王陽明:知行合一。這是就人生實踐論而言的必然結構。

所以,如何才能讓人的肉體生命有充足的能力去展現出關於人性的超越面?

宗教中的各種「行法」,是古人的心血結晶。

人文社會中的各種文藝禮儀,也是一種行法。

這些,都是企望著在其「被實踐」的過程中,人的去突破自己既有現況,即去超越自己,即去和目前的自己不一樣,的能力,被充足了起來。

儀軌,是行法。
制禮作樂,是行法。
禱告,是行法。
六藝活動,是行法。

沒有「行法」的鍜鍊,人生中很多美好的句子,很難在你的生命中長出來。

在你肉身中長不出來的美好句子,不是成為口號,就是成為壓迫別人的工具。

所以,《老子》才會有這樣的反思式的洞見: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

注意,「皆知」的「知」字,那是指「只是知道」。
當屬於生命實踐的東西成為一種外在的口號時,斯惡已。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22/ 2021.05
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
这句,大家熟门熟路了。

来,但,我的一个会冒出来的「想法」是:「如何可能?」

「如何可能?」这句是我大学时去听王淮老师教论孟时,最常听到的反问句!

他往往会再补加一句:谈何容易?

从大学到现在,人生的经验,也是如此。

真的,不是不懂,就是做不到。

即使你内心都知道别人的想法比你好,如果你不去刻意「封杀」,那你的人生境界就相当不错了。

择善从之,嗯,谈何容易?

这就是为什么古典学问,往往会有「修行论」这样的一些讨论,在古典文本中。
甚至,有时,那更占比较重要的焦点。

一些跟人生结构相关的洞见,如果不是被实践出来,是无法「被理解的」。

被实践出来的那一剎那,你才能心领神会!如同,游泳。

实践即理解;「理解了」就一定会在肉体中有所展现。

所以,王阳明:知行合一。这是就人生实践论而言的必然结构。

所以,如何才能让人的肉体生命有充足的能力去展现出关于人性的超越面?

宗教中的各种「行法」,是古人的心血结晶。

人文社会中的各种文艺礼仪,也是一种行法。

这些,都是企望着在其「被实践」的过程中,人的去突破自己既有现况,即去超越自己,即去和目前的自己不一样,的能力,被充足了起来。

仪轨,是行法。
制礼作乐,是行法。
祷告,是行法。
六艺活动,是行法。

没有「行法」的鍜炼,人生中很多美好的句子,很难在你的生命中长出来。

在你肉身中长不出来的美好句子,不是成为口号,就是成为压迫别人的工具。

所以,《老子》才会有这样的反思式的洞见: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
注意,「皆知」的「知」字,那是指「只是知道」。
当属于生命实践的东西成为一种外在的口号时,斯恶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