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述而》 #30/ 2021.05


子曰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

這句,很多人都將之視為是儒學的「大綱」。

我也是如此肯認的。

這句,名詞是仁,動詞有三個重點,「遠」、「欲」、「至」。

一種最切身的現象來符合這種描述詞的是:良心呈現,或審美。

「仁」,ok,先當作是人本身會有的一種被感受到的「作用力」。

這種作用力有三個「呈現樣態」的動詞,亦即,「遠」、「欲」、「至」,以這樣的三角關係共構而呈現。

用量子力學中「量子糾緾」的談法,可以說是「三角糾緾」。換言之,三者並不是「相互獨立的」,而是「相互奠基」的。

所以,「遠」嗎?哦,不遠。根本就是「與你同在」。但,你卻「看不到」。換言之,是「存在」但沒有被「看到」。這不難理解,紅外線,就是如此。

所以,在什麼狀況下,「仁」會現身,亦即,仁會呈現出來給你看到。

注意,不是你「想去」看到,而是仁呈現出來後,被你感受到。這種動作樣態,良心的運作如此,去感受到某種藝術品的「美」,也是如此。

良心跑出來了對你「發聲」,你感受到了,所以良心是「超越的」,所以才能是「價值的根源」。

一幅畫是什麼感受,美不美啊,不是你去「決定的」。而是「美跑出來了」,你感受到了。

所以,美學才能談「自律」。

這現象樣態是「欲」。亦即,這是被「感受」到的,而不是「推理出來的」。是「感性」的。

失戀的「痛」是先被「感受到的」,即「欲」,然後你才進行解釋推理的。即感受到了之後,而你用推理對之回應,即解釋。

「至」是回應,是「感受」走到光天化日之下。

覺得某種良心不安,就不去做了,這就是「人生的價值呈現」,亦即「至」。
藝術器的「美」跑出來了,你露齒而笑,「至」。

價值、意義,於是走到了光天化之日下,即,現身了。

所以,宋儒才能說:人皆可以成為聖人。不要小看這句,這句是哲學式的莊嚴。

所以,這句才是儒學的大綱: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30/ 2021.05
子曰:「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

这句,很多人都将之视为是儒学的「大纲」。

我也是如此肯认的。

这句,名词是仁,动词有三个重点,「远」、「欲」、「至」。

一种最切身的现象来符合这种描述词的是:良心呈现,或审美。

「仁」,ok,先当作是人本身会有的一种被感受到的「作用力」。

这种作用力有三个「呈现样态」的动词,亦即,「远」、「欲」、「至」,以这样的三角关系共构而呈现。

用量子力学中「量子纠緾」的谈法,可以说是「三角纠緾」。换言之,三者并不是「相互独立的」,而是「相互奠基」的。

所以,「远」吗?哦,不远。根本就是「与你同在」。但,你却「看不到」。换言之,是「存在」但没有被「看到」。这不难理解,红外线,就是如此。

所以,在什么状况下,「仁」会现身,亦即,仁会呈现出来给你看到。

注意,不是你「想去」看到,而是仁呈现出来后,被你感受到。这种动作样态,良心的运作如此,去感受到某种艺术品的「美」,也是如此。

良心跑出来了对你「发声」,你感受到了,所以良心是「超越的」,所以才能是「价值的根源」。

一幅画是什么感受,美不美啊,不是你去「决定的」。而是「美跑出来了」,你感受到了。

所以,美学才能谈「自律」。

这现象样态是「欲」。亦即,这是被「感受」到的,而不是「推理出来的」。是「感性」的。

失恋的「痛」是先被「感受到的」,即「欲」,然后你才进行解释推理的。即感受到了之后,而你用推理对之响应,即解释。

「至」是回应,是「感受」走到光天化日之下。

觉得某种良心不安,就不去做了,这就是「人生的价值呈现」,亦即「至」。
艺术器的「美」跑出来了,你露齿而笑,「至」。

价值、意义,于是走到了光天化之日下,即,现身了。

所以,宋儒才能说:人皆可以成为圣人。不要小看这句,这句是哲学式的庄严。

所以,这句才是儒学的大纲: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