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述而》 #35/ 2021.06


子疾病,子路請禱。子曰:「有諸?」子路對曰:「有之。誄曰:『禱爾于上下神祇。』」子曰:「丘之禱久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生重病,子路祈禱。孔子說:「有這回事嗎?」子路:「有的。我祈禱上天保佑您平安。」孔子說:「我早就祈禱了。」


這句,我想先看古人怎麼解釋。

《章句》:
禱者,悔過遷善,以祈神之佑也。無其理則不必禱,既曰有之,則聖人未嘗有過,無善可遷。其素行固已合於神明,故曰:「丘之禱久矣。」

這句,真的是傳統文化中對形而上的概括。

「無其理則不必禱」。理在先!

但,我更會想知的是,這句,為什麼要記下來。

這種想法,是很傳統的想法,「理在先」;似乎並不是有太讓人感受到什麼之處。

記錄者,沒有感覺,是不會記錄的。

這句,是要彰顯孔子「理在先」這種想法嗎?

還是,要去記下,學生對孔子的一種情感流露之表現!

子路是怎麼回答的呢?

子路並不是用自己的話來說,而是引用了一句典故。
《疏》:《誄》,禱篇名。

子路當然知道孔子的想法。當然知道,甚至都預期到了孔子會如何回答。

所以,他引用「典故」。

子路為什麼不說,想幫老師禱;而是反而用了典故來說明呢?

他知道大概孔子會反諷吧。所以,他用了典故。

這種情感,更讓人動容。所以,記下來這畫面了。

坦坦蕩蕩的感情,必發乎理!

儒學向來不排斥感性的。

《中庸》: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



《論語.述而》 35/ 2021.06
子疾病,子路請禱。子曰:「有諸?」子路對曰:「有之。誄曰:『禱爾于上下神祇。』」子曰:「丘之禱久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生重病,子路祈禱。孔子說:「有這回事嗎?」子路:「有的。我祈禱上天保佑您平安。」孔子說:「我早就祈禱了。」

**
这句,我想先看古人怎么解释。

《章句》:
祷者,悔过迁善,以祈神之佑也。无其理则不必祷,既曰有之,则圣人未尝有过,无善可迁。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,故曰:「丘之祷久矣。」

这句,真的是传统文化中对形而上的概括。

「无其理则不必祷」。理在先!

但,我更会想知的是,这句,为什么要记下来。

这种想法,是很传统的想法,「理在先」;似乎并不是有太让人感受到什么之处。

记录者,没有感觉,是不会记录的。

这句,是要彰显孔子「理在先」这种想法吗?

还是,要去记下,学生对孔子的一种情感流露之表现!

子路是怎么回答的呢?

子路并不是用自己的话来说,而是引用了一句典故。
《疏》:《诔》,祷篇名。

子路当然知道孔子的想法。当然知道,甚至都预期到了孔子会如何回答。

所以,他引用「典故」。

子路为什么不说,想帮老师祷;而是反而用了典故来说明呢?

他知道大概孔子会反讽吧。所以,他用了典故。

这种情感,更让人动容。所以,记下来这画面了。

坦坦荡荡的感情,必发乎理!

儒学向来不排斥感性的。

《中庸》: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