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28/ 2021.05


子曰:「蓋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無是也。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有人,不瞭解情況就冒然行事,我不會。多聽,擇取更好的建議;多看,把更多細節記下來。是掌握知識的不錯方法。」

這裡,我會好奇。孔子為什麼忽然有這樣的內容被講出來。

這是對話體,所以前面應有一些「對話內容」,才能引出孔子這樣的回答。

因為沒有前文,這句,就有點摸不著頭緒之感。

孔子談出了二種他的處世態度。

一是,「不知而作」,這即是沒有好好研究情況就衝著去做。孔子說,他沒有這樣。

這是對某一種處事狀況的描述。

於是,孔子就說了,要何才能避免「不知而作」之發生。

多讀書。多研究,多參考。「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」。

這好像也沒有什麼了不起,大家都知道。雖然未必做得到。

最後一句,才是重點:知之次也。次是什麼意思呢?

《章句》:
如此者雖未能實知其理,亦可以次於知之者也。

次於知。亦即,這是一種比「知」而言,較為差的一種學習方式。

那麼,「知」又是什麼?

《疏》:
多見,擇善而志之,能如此者,比天生知之可以為次也。

所以,「知」是天生之知。依我的理解,知是指一種對德性的體悟,所以才能稱之為天生之知。如果轉用到知識論來談,就是指人要一種貫通式的對知識的掌握。「實知其理」。

貫通式的對知識的掌握。這是古代對「知」的理解。

顯然,就我們這時代而言,孔子這種表述方式大有「泛道德主義」之嫌。

但,這是我們這時代對分科學問的「主流意識形態」。

學問是要貫穿的,搜集資料不是「知」。

對儒家而言,貫穿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所以,在這裡又藉著某種對話的機會,表述出來。

不過,我愛追問: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想去「貫穿知識」的衝動方向。

因為,人是德性實踐的一種可能性動物。德性實踐恰恰是一種實穿迷障的作用力。
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27/ 2021.05
子曰:「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。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有人,不了解情况就冒然行事,我不会。多听,择取更好的建议;多看,把更多细节记下来。是掌握知识的不错方法。」

这里,我会好奇。孔子为什么忽然有这样的内容被讲出来。

这是对话体,所以前面应有一些「对话内容」,才能引出孔子这样的回答。

因为没有前文,这句,就有点摸不着头绪之感。

孔子谈出了二种他的处世态度。

一是,「不知而作」,这即是没有好好研究情况就冲着去做。孔子说,他没有这样。

这是对某一种处事状况的描述。

于是,孔子就说了,要何才能避免「不知而作」之发生。

多读书。多研究,多参考。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」。

这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,大家都知道。虽然未必做得到。

最后一句,才是重点:知之次也。次是什么意思呢?

《章句》:
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,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。

次于知。亦即,这是一种比「知」而言,较为差的一种学习方式。

那么,「知」又是什么?

《疏》:
多见,择善而志之,能如此者,比天生知之可以为次也。

所以,「知」是天生之知。依我的理解,知是指一种对德性的体悟,所以才能称之为天生之知。如果转用到知识论来谈,就是指人要一种贯通式的对知识的掌握。「实知其理」。

贯通式的对知识的掌握。这是古代对「知」的理解。

显然,就我们这时代而言,孔子这种表述方式大有「泛道德主义」之嫌。

但,这是我们这时代对分科学问的「主流意识形态」。

学问是要贯穿的,搜集资料不是「知」。

对儒家而言,贯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所以,在这里又借着某种对话的机会,表述出来。

不过,我爱追问: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去「贯穿知识」的冲动方向。

因为,人是德性实践的一种可能性动物。德性实践恰恰是一种实穿迷障的作用力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