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學而》#1 (01)

《論語.學而#1》(01)

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

***
這句大家太熟了。
我們怎麼去重新看這句子?

經典中的第一章是什麼,並不是偶然的,往往是一經典義理特色的最重要指標。

孔子一出場,談了三個層面:讀書、社交、自我。也可以說,文化、政治和德行。

人生,把這三面拿掉,還有什麼呢?大概沒有了。
論語一出場就把人生的三個最重要面向指出來了。

那個,
你怎麼去思考這三個面向呢?在這三個面向中,你要怎麼去「塑造」自己呢?
你如何去對這三面向做出你的價值判斷呢?

論語,用王淮老師的說法,是人生成長的「百科全書」。
這本書,孔夫子用他的人生看法,為我們談出他的視野。

你一定要相信呢?不一定。
孔子重來沒有強迫任何人要相信!

但他講的,你可以思考看看。
重點是,你看得懂嗎?
那又何必很早就下出你自己喜好的厭惡呢?

孔子談的,往往是一種屬於人的某種「結構特色」。也就是說,那種結構,可以在所有人的身上發現。

理解了那種孔子指出來的結構,你就可以靠著那結構的理解,更好的去改變自己。

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」
這就是,人會有的,跟學習有關的人之結構。

讀書,如果要有「悅」的懂況發生,那必定是在一種特定的情況之下才有可能:學而時習之。

不悅,你不會讀書的,那很基本的人性,沒人要去做讓人「不悅」的事。

讀書,如果有悅,你才會讀的下去。

但,你只有「讀了一遍」,累積了背景知識,之後再去「回讀」之時,
背景知識和你產生了某種交互感應,於是你有感覺了那 種交互感應,
悅才能出來。

換言之,讀一種全新的,你完全沒有「背景知識」的東東,是不可能會有悅之產生。
第一次讀,總要咬牙讀下去的。

先讀了什麼,有了背景知識,然後你再去讀到什麼跟你的背景知識相關的,即「習」,
朱注:鳥數飛。
只有那種狀況,悅才會出來。
所以,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」,而不是「學而悅之」。

那和你個人意志無關,那是人的結構。

先有背景知識,你讀書才能悅。

為什麼你討厭讀書,你因為你沒有背景知識,你讀著不會有悅,所以你更不想讀。

人生的循環就出來了。

你是那一種循環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