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學而》#9

《論語.學而》#9
曾子曰: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」

***
這句也是很難講的。
因為,這裡所強調的某種人格的特色,恐怕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認為沒什麼要緊的。

「慎終追遠」是方法,而「民德歸厚」是效果。這種效果有什麼重要的嗎?在儒學體系裡面,這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?

首先,在於厚字。〈注疏〉厚是指:民化其德,皆歸厚矣。言不偷薄也。
不偷薄,可說是一種厚道的人格性,亦即對於別人的犯錯,或對別人的言行,要有更大的寬容度。

儒家為什麼要強調對別人的寬容?這種特色是儒家。
其他家未必如此認為,例如法家和墨家。錯了就錯了,不對就不對,不合規定就不合規定,就責罰,有什麼好寬容和不寬容的。

儒家從「人格性的成熟」這一目標來看待世界。
人的成熟要時間,要成長,要犯錯。在最大可能的範圍內給予包容,是其哲學體系內必然要有的要求。

同時,儒家也知道,人要寬厚並不容易。

人通常要有某種自我變化的經驗,有這種經驗下的自我對以前自我的否定經驗,才會感受到人的犯錯的不可避免性,才能對別人有真正的寬容力。

如果沒有那種經驗,基本上,你並不容易去「寬厚」別人,相反的,人容易於去苛責別人。
所以,法家和墨家,一直都是政治人物和很多一般人愛用的典型。因為,法墨兩家,對人毫無憐惜之意。

所以,人,如果認為敦厚是一種值得追求的人格特色,就是一種自我向上人性的企求和努力。就是修行。

但,只憑自我的意識是不容易的,如何從社會的生活實踐中有了敦厚的人格品質。
「慎終追遠」就是一種方法。

其實,如果你沒有那種要去讓人格性是敦厚的「志向」,基本上你是做不來「慎終追遠」的。

從某個角度而言,從一個人是否有某種慎終追遠的習慣,大致也可以判斷這個人厚不厚道。

再來是,你會問厚道有什麼好?

答案:沒什麼好!

就只是會讓你活得心安和愉快一點,而且別人也會對你厚道一點,如是而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