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學而》#8 (01)

《論語.學而》#8 (01)
子曰:「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。主忠信,無友不如己者,過則勿憚改。」

***
這句,我在高中初讀論語時,老師就被我問得答不出來。

這句,我想了很多年,想著說孔老夫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,到底是要講什麼?
因為句子所說,有不少是讓人會去「懷疑」的狀況。

讀論子,首先要相信孔老夫子是「一個人格俢行成就之人」。
他的話,基本上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。
如果我們有一些覺得異議之處,讀的人最好再回去「自己想想」。

想什麼呢?你覺怪怪的地方,孔老夫子未必不知,但他如此講,道理在那裡?

這樣讀,這樣想,論語對你的助益最大。

「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。」

來,這裡談君子了,也就是一位願意在人格的成長性自我磨練的人。

如何磨練,這是「行法」,儒家之所以是儒家,行法的特點上是:在你的日常生活舉止中去磨練的讓自己的人格性成長,漂亮。

先看,學則不固。
「固」是什麼意思?一是堅固,二是不蔽。說是可以堅定的讀書,說不會傻傻的讀書,都可以。總之,才能讓你處於一種對你最有益的狀況之下而讀書。

問題來了,為什麼「不重則不威」,所以你才能處於一種有益於讀書的人生情境呢?

通俗的解,重是指「穩重」,威是指「威嚴」。

但,真的,我無法理解,以上這二項和讀書有什麼關係?

《四書章句》有一個解法,讓我有了一絲亮光:
輕乎外者,必不能堅乎內,故不厚重則無威嚴。

來,讀書,如果你有經驗,一定是在某種「穩定而平坦」心境下,才能運思,才能入問,才能有所得。

要心情是穩定的,真的不能只是「用想的」,
你要在「外在環境」「外在行為」也有所調整。
這也是我讀書四十多年來的經驗心得。

如果對於外在環境(所以孟母三遷,所以要去讀好學校),對於自我的外在行為,不是有所意識的自我克制和自律,「心」是定不下來的。

所以,佛學談修定,談打坐,都是為了讓自己安靜下來。

「輕乎外者,必不能堅乎內」,就可以理解為,輕乎外在行為者,必定無法自我安靜下來。你就無法有「堅定」的穩定心情。

對於自我外在言行有所意識的自我觀察調整和進取,自然會有一種人格性的「威嚴」呈現於和你相處的他人中。
這是人格修為必然有的效果和現象。

不威,是一種檢驗原則。如果沒有這種給別人的感受(某種威嚴),大概自己的「穩定修為」也只是半斤八兩,談談而已。

想讓自己可以讀書嗎?
來,孔子講的真的很有道理:你要從調整自己的日常生活舉止中做起。
未必要正經八百啦,我也三三八八的,
但一定要有意識,意識到外在的行為舉止是讀書的必要修件之一。
這點,我們這時代,早就不相信了。相信吧,比較好。這是我的經驗!

這句可譯:
自己無法穩定下來,就無法堅定的讀書;

自己穩定下來,讀書就不會不知通達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