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學而》#15 

《論語.學而》#15 
子貢曰:「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」子曰:「可也。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」子貢曰:「《詩》云:『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』其斯之謂與?」子曰:「賜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!告諸往而知來者。」

***
這是對日常生活中「行為判斷事項」的討論。

任何行為判斷事項,若要能有「判斷」的結果出來,是需要一套思維系統去運作的。

要能不用思維系統去判斷,
除非你是「道成肉身」的智性直觀能力運作的那種「人」,那是「超驗界」的人,儒家對這種人,「存而不論」。

子貢曰:「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」子曰:「可也。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」

這是對一種生活事項的行為判斷。儒家的「思維系統」,在此,反而清楚了出來:人在人格美麗上的不斷自我要求。

貧而樂,比貧而無諂,更難去做到。
富而好禮,比富而無驕,更難做到。

這更難做到,是指在一種人格心態上的「自我更向上的要求」。

這句,貧而樂,是對比於「比貧而無諂」而來的一種價值行為的描述,原義的範圍如此,
就只是如此,這是儒家對於人生行為事項價值方向上的判斷系統而來的結果。

這和,「要你滿足於貧的生活狀況」無關。
你不要斷章取義的抓著句子到處喊口號。說這是封建。
你才是封建的到處斷章取義呢!

從「富而好禮」,到你可以「富而無驕」,有多難,真的難。
富不一定指錢,知識、權力也是。

對,上街頭的次數也是一樣的。
上了那麼多次街頭了,人生偉大起來了,你能「無驕」嗎?難。
我很少在我自己的這幾年的親身經驗中看到那樣子的人。

有了什麼「本錢」就去驕,是一種人生的本然結構。這無解!
如果你沒有能力讓自己有了什麼本錢之後又「無驕」的那種修為本事,
不可能不去某種形式的「獨裁」。驕和獨裁是同一種行為,一種指向自身,一種指向外面。

那如何可能讓自己不會陷入人生的某種讓人無法向上的基本結構呢?

子貢曰:「《詩》云:『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』其斯之謂與?」子曰:「賜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!告諸往而知來者。」

這句 ,就是方法論。儒家所提出的修為的方法。

透過學問系統,透過思維系統,以一種合理的邏輯思辯的方法來「自己問自己」。《章句》:「治玉石者,既琢之而復磨之;治之已精,而益求其精也。」

「合理的邏輯思辯的方法」這很重要!只有如此,只有透過「「合理的邏輯思辯的方法」」,你才能具有「告諸往而知來者」的能力。

所以,為什麼儒家重視讀書。讀書是讓人有「合理的邏輯思辯的方法」的最好的方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