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學而》#4

《論語.學而》#4
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

***
又是一條八股句子。我知,你的反應不外如是。

沒有錯,我挺你。真的是八股。

但,八股是八股,八股所凸顯出的「意義」就一定是不對嗎?

大概你也沒有能力指出來。

如果我的大學讀古典過程改變了我什麼?那就是去罵古典之前,先去讀一下古典。不然,損失的也是你自己的。

***
來,首先,這不是孔子講的,這是曾子講的。

於是問題來了。一、為什麼曾子這條被選入呢?

選曾子,因為這條是「儒門」之所以是儒門的「判準座標」。儒門之所以不是道家,不是佛家,
選曾子,代表歷史發展中對儒家最後判教的標準在這裡。

二、「三省吾身」,是重點,是行法。後面的那三個是「內容」。內容只是一種舉例,可舉三個,也可以舉三百個,那不是最重要的。那個「行法」,即「實踐的方法」,才是判教的重心。

三、反省,對就是「反省」,是儒家之所以是儒家的「法門」,是儒家追求生命止於至善的重要「方法」,對我而言,是「唯一的方法」。

真的啊,你去看道家、佛家、基督教的「修行」方法,都是不是「先強調」「反省」。

只有儒家把「反省」擺在這一高位。所以,這是儒家的判教標準。

***
好,那反省有什麼重要。

來,這是儒家的理論定海神針:人之所以為人,就是因為只有人會「反省」。

反省是「內自訟」,
也就是自己對自己是「球員兼裁判」。

只有人會「自己對自己說,自己錯了」。

但,這不是保證一定會做得出來的。
是人要去「勉強」自己去做的。所以,「進德修業」才能談出來。

大部分的人不會反省,雖然人有那種本性,因做起來太苦了。
如果有「反省」那也只是去反省「別人」,也就是現代術語的「批判」。

對儒家而言,自己「反省」自己的這種行為,是一個人從「動物性」走向「人性」的開始。
只有如此做了,人才有可能追求德性。
否則一切都是喊假的,不管喊的多好聽,什麼清靜啦,無我啦、寂靜啦,相信啦……都不是能讓自己走向德性的方法。

只有,自己「反省」自己,才是真正的下手處 。
但太難了,所以儒家會一直強調,反省的重要。

這是儒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