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為政》#3

《論語.為政》#3
子曰: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

***
「道」是「導」的意思,給一個遵循的方向。
齊是一種「規範」的制度或公約,讓大家可以遵守。

於是,這是談「管理」的一段文字。
再來,這是談「如何去管理」的二種不同的心態,或著說哲學。
第一種,就是後來的「法家」。

第一種,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」,
就是用政令,用刑罰來達成社會秩序,這當然會有效果,社會是會穩定的。
但,人們只是不想給自己惹麻煩而已。
「遵守規定」這件事,並沒有任何「德性」上的意義,純粹的只是一種對人的壓抑作用。

第二種,「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」,
也是想要有社會秩序,想要有社會穩定,所以也要公約、規範的要求,
但這約範,這公約,
在設計時,心中想的不只是一種「壓抑」的作用,
而是還有另一種哲學思考在。

這種哲學思考是,如何透過對人「壓抑」的過程,讓人在這種「壓抑」的過程中,而有生命人格成長的可能。

儒家有一種重要的哲學觀:人的成長,往往是在某種規範中才能達成的,這達成是因為只有在規範中人才能有規範可以「超越」。超越既存狀況,才能成長。

為什麼第二種方法所使用的名詞是「德」「禮」呢?
因為這二種名詞──德、禮──在儒家的概念中,都是那種讓人可以去超越自己的某種外在約束的名詞。

例如尊敬老師,那不只是強迫你向老師點頭示服,沒有啦,不用啦,真的,你沒有在評量中罵我,我就感激不盡了。

尊敬老師,向老師點頭示敬,那是一種行為,一種讓你可以自我要求的行為公約,你會在這行為中轉變自我,這一轉變過程會讓你可聽得懂那個老師在講什麼!

真的啊,這是人性成長轉變結構!

如果你根本沒有求學之心,你不可能會「尊敬老師」,你最多只是和老師成為「好朋友」,因為那個老師都一直稱讚你而已。

讀書也是一樣的。讀書是一種思考的約束和規範,
思考只有在約束和規範當中,才能有所超越,只有超越這種規範,那才能是有「思考能力」。
因為你自己可以有「規範性」的思考了,而那就是理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