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學而》#5

《論語.學而》#5

子曰:「道千乘之國: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」

***
「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」。這三句是談,做事的方法。

你自己都看得懂,也不會理解不出來。重點是,難做到。

你不要直接就當教條而不顧。

那是孔子觀察出的,做事可以做好做成功的一些做事原則。

面對這些原則,我們不可能做的一百分,所以不要因為做不到,就心生厭惡感。

換一個角度,如果你覺得你「做事蠻不順」的。你要不要用這些孔子提出來的觀察原則,來重新想想自己呢?

如果我們是這樣的一種人,有著如此人格性的人,如上面所說,那麼,你的工作狀況會是如何呢?

應該不差啦。我相信你也感覺的出來。

只是,我們很難讓自己如此罷了,因為,要如此,還真不容易。

所以,儒家在人世界的行事中,談修行,談「依做事」而來的自我改變和成長。

真的說,沒有一些人生的閱歷和經驗,你是感受不出上面所列的「原則」對工作上的可能好處。

有時,認真想想,要把事情做好,真的也不外乎這幾點: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

***

儒家,談德性。人與德性的關係,是儒思路開展的軸線。

德性,是一種價值方向,這一價值方向是要來指引著,人面對選擇時,那個選擇的判準,應是什麼。

這一價值判準座標,自然,就會被應用在人世界的各種抉擇情境下做出「應如何做」判斷時的判斷根據。

於是,人要怎麼「做事」呢?如何「做」?做的態度應是什麼?例如,敬、信、愛、時等,儒家就必須依他們的思路軸線,來回應出來。

這些回應所給出的「回答內容」,對你有沒有參考價值呢?依循著這些儒家的回應而在世界上「做事」,有什麼用? 有什麼效果嗎?

來,德性必然是關連著外在的世界。在一個只有你在的、自我封閉的魯賓遜小島,談德性是沒有意義的。

德性即是要和外在世界之關係而顯出其存在價值。企向德性,必然讓人生指向的是一種有價值性的成功的在世人生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