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學而》#7

《論語.學而》#7
子夏曰:「賢賢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與朋友交言而有信。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」

***
這篇要換個角度來談,不然,真的挺「老套」的。

首先,這是子夏講的。

為什麼要收子夏的言詞呢?又何況,子夏也不是最有名的弟子。這句也沒有什麼特別。

認真講,就是我們常見的做人做事的「基本道理」:好好的對待父母,好好的把事情做好不要讓長官失望,跟朋友之間要講信用。

這,需要儒家來講,所以我們才懂嗎?不會吧。

來,《四書章句》有以下這段:
游氏曰:「三代之學,皆所以明人倫也。能是四者,則於人倫厚矣。學之為道,何以加此。子夏以文學名,而其言如此,則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矣。故學而一篇,大抵皆在於務本。」

孔子的門人中,「子夏以文學名」,換言之,子夏是最喜歡談文學、學術的人。
但,即使是這種搞學問人格特色的人,只要是儒門的人,都是了解這個學派所依的「立宗特色」:德性是人最重要的。

上面那些事,對父母好,對長官敬,對朋友信,都是屬於「人格向上追求」的實踐成長部分。

那些事情看起來好像應如此,但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做。

基本上,我們一般生活中,如果沒有對這些事有特別的「修行意識」,如果只是依基本人性去做,大概都是普普的。

不是嗎?你有,好、敬、信嗎?大概都一般一般,時有時無,有好有壞吧。大部分人,如此。

所以,如果你能做得到上面的要求,或努力企向那種對自己的要求,那表示你對人性德性的成長是有意識的,所以你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展現你對德性的踐履和尊重。

那,才是最重要的。那是德性成長之所以可能的冒頭事件。

所以子夏說,如果你能如此,即使你都沒有讀書,也就是讀書,甚至比讀書更好。

因為,讀書,就儒家而言,是為了更好人格德性成長的媒介。

這是,儒家。

不管你喜不喜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