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學而》#6

《論語.學而》#6
子曰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

***
這種句子,在目前也是眾失之地的句子。

首先,孝、弟、謹、信、仁等這種名詞,大概早就社會化僵硬化的對大眾無感,

第二,這時代是「知識時代」,是(工具)理性時代,上面那種名詞的有效性,是無法被量化談出「有用」的,本來就被歸為形而上而被當作好玩。

來,
孝、弟、謹、信、仁,本來就是「約束」自己的一些條目。真的啊,完全沒錯。

但問題是,人的成長,要不要被約束呢?有約束,人才能更像人的成長呢?還是放任人自己去做什麼,才是成長呢?

這是二套人生哲學之爭。

孔子主張,人要在特定「約束」的狀態下,才能更好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成長。才會讓人有「德性式」的成長。

你相信嗎?這隨你。

但我相信,我自己的生命成長也是如此的感受。

再來是為 什麼是「孝、弟、謹、信、仁」這幾個看來讓你很「煩」的條目。

完全正確,就是「煩」,既是約束,就不是讓你為所欲為,在人生的初成長過程,就一定會讓你「煩」。

有煩,但你克服,你願意自己被約束,於是生命檔次式的成長,亦即德性的成長,才有可能。

更重要的,這幾個字,恰恰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「做得到的」,也就是說,人生即道場,
要修行,要德性式成長自己,日常生活中即可來,不用到深山去打坐。

這是儒家。

德性的成長,如果你感受到了,整個生命的成長就會提升,理解力也會增強,
這时,去追求知識面是更有增益的。所以,「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」。

這不是一種前後時間式關係,好像有德性之後才去搞知識。這是基礎與被奠基的關係,德性是生命成長轉化變高檔次的最重要動力,在這之上,對知識成長會更好。

這是理想狀態。

但目前知識時代我們只相信知識本身為威力。好像努力讀就可以了。真的嗎?
生命成長不到那裡,讀也讀不來的。不是嗎?

如果我們在全力追求知識的同時,也願意相信,德性的成長是更好知識成長的一種助力,
那你的知識成長就會更完美。

用我的老話,會聽古典音樂就會增加你的知識理解力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