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季氏》#1


季氏將伐顓臾。冉有、季路見於孔子曰:「季氏將有事於顓臾。」孔子曰:「求!無乃爾是過與?夫顓臾,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為?」冉有曰:「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」孔子曰:「求!周任有言曰:『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』危而不持,顛而不扶,則將焉用彼相矣?且爾言過矣。虎兕出於柙,龜玉毀於櫝中,是誰之過與?」冉有曰:「今夫顓臾,固而近於費。今不取,後世必為子孫憂。」孔子曰:「求!君子疾夫舍曰欲之,而必為之辭。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,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;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。而謀動干戈於邦內。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」

白話譯:
季氏要攻打顓臾,冉有、季路去見孔子說:「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。」孔子說:「冉求,這不是你的錯嗎?顓臾曾做過先王的東蒙主,而且就在魯國境內。是魯國的一部分,為何要打它?」冉有說:「季氏要打的,我二人都不想打。」孔子說:「冉求,有句老話說:『在其位就要盡其責,不然就辭職』,危險時不支持,跌倒時不攙扶,要你這個助手何用?而且,你還說錯了,虎兕跑出籠子,龜玉毀在盒中,是誰的錯?」冉有說:「現在顓臾城牆堅固,又離費城很近,現在不奪過來,將來會成為子孫的後患。」孔子說:「冉求,君子痛恨那種不說自己『想要』,卻要找理由辯解的人。我聽說有國有家的人,不怕錢少而怕不平均,不怕貧窮而怕不安定。因為,平均了就沒有貧窮,大家和睦就感覺不到人少,安定了就沒有危險。這樣,如果遠方的人不服,就用仁政招徠他們;來了之後,就要安撫他們。現在你二人輔助季氏,遠人不服卻不能招徠他們,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,反而想著在國內使用武力,我衹怕季孫的危險不在顓臾,而在自己的內部。」

這次你可以直接看白話譯就好了。
這種字很多的章節,以故事性為內容核心的章節,其實是更好理解的。

所以,為什麼大家都愛「聽故事」。

一直忘了交待,
我的文中的白話譯,都是從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》網站中的白話譯文而來,有些我如果覺得譯得和我想法差太多,我會更動。

有興趣從網路讀古典文本的人可到:
https://ctext.org/analects/ji-shi/zh

一般像這些故事性的說明式白話譯文,我就沒有更動了。

雖然是講故事,但你反而可以理解到更多。所以,佛家的《法華經》就是以「講故事」為經文的主體,反倒被譽為:成佛在法華。

有很多有名的句子。

來,
「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」這是政治哲學。

我好想談這一部分。但這不是我的心力所在。

「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」這是外交理論,也可以說和「他人相處的理論」。

這一章節有一句很有名: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
所以有一成語:蕭牆之禍。

來,如果以前文章,我們談很多心性的東東,而總是指向自我內部的觀照。
其實,
談政治,孔子也是指向內部的觀照。

患不安,修文德,這種內部的事情搞定了,自然「遠人來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