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30

《論語.衛靈公》30
子曰:「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有錯不改,這才是真錯。」

這句,很簡單。你也不會反對。
問題只是:做不到。

跟佛學,以及許多談「如何做到」的現代「靈修」系統相較而言,
「如何可能做得到」,的確是論語中較少談及的部分。

如果我們借鑑佛學,佛學是如何去思考以及去談:「如何可能做到」這樣的一件事呢?

一、 我們根本不覺得有錯。

對啊。想想,我們隨便都可以看到別人的錯,卻很少看到自己的錯。

看不到自己的錯,當然,就沒有改不改的問題。

如果你可以看到別人的錯,那就表示你也有「能力」去看到自己的錯,
但,為什麼都沒有看到?

所以,不是你有沒有能力的問題,而是你「根本」沒有想去看自己。

Why?


二、 為什麼不會去看自己。

這點真的很麻煩,也恰恰是佛學的高明之處;佛學不斷的指出,為什麼你不去看自己:我執。

「我執」的麻煩是,你不是「知道」了「我執」,所以就可以沒有我執;
恰恰相反,僅僅只是「知道」我執,而不是去「刨根」我執,恰恰是「我執」成形的原因。這是「無明」。

哈,你亂了。

來,「知道」是一種認識(能),認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把「要被認識的東東」對象化(所);
一旦要對象化某東東,那麼觀看的眼光一定「朝向外」、「指向外」,也就是說,只要是「認識」這種動作,你就不可能真正的看到自己。

正如同你的眼睛一定不可能看到自己,一樣。你不可能透過認識這種行為真正的去看到自己。所看到的是被「對象化」包裝過的(唯識)。

也就是,眼睛看不到那「正在看別人的眼睛」。但正在看別人的眼睛,才是「真眼睛」。

這是「人」這種存在者的特色。

三、 那如何的看到自己

方法有二種:
(一)大乘佛學的,要求你從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。所以,你要「慈悲」「他人」。從佛學理論而言,慈悲他人最終是慈悲自己。

看到別人轉變了,其實是你自己轉變了,所以你才看得到!

大學生了,你才看得到小學的轉變。

(二)儒學的,那就是「傾聽」良心的聲音。

良心的聲音,很小聲,快聽不到了,但卻一定在。

良心覺得「過不去」,那就不要做,或是去改吧。這是「感受的」,而不是「看的」。

看的,一定是看到外面的;感受的,一定只能是「感受自己的」。

以上這二種方法,都是可以「看到」自己的方法,當然還有其他的。但,最重要的是,看到了,你是不是有「勇氣」去「改自己過」。

很痛的。真痛!

但,如果你真的走下去,你會感受到,那不是「沒有了錯」這麼簡單而己;這過程給你的收獲更大,你會覺得生命的層次又到了另一個高檔次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