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21

《論語.衛靈公》21
子曰:「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。」

白話就不譯了。


我們反正活在一種高度分工的社會。
只要想在社會中生活著,就一定是分工的關係中活著,分工,就是「求諸人」。

所以,求諸己,和求諸人,是指什麼狀況下的說法,是首先要被談清楚的。

否則,在高度分工的社會中,管他是君子或小人,都不可避免要求諸人。

《章句》:
謝氏曰:「君子無不反求諸己,小人反是。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。」

《注疏》:
君子責已,小人責人。

什麼狀況下,所以要「無不」反求諸己;責己。

這是對自己德性的提升。是自我精神轉化的這一面向。只有這一面向,才真的是:反求諸己。

德性的提升,如果太籠統,那麼,說人生視野的擴大,人格心胸的更寬廣。這也是可以的。

視野的擴大,心胸的廣闊,這種屬於「看不見」的人格的變化之事,只能「反求諸己」。

你求人也沒有用。
沒有人能幫你。
即使他們真誠的想幫你。

這種事,總得自己來。

把這種事也怪到別人頭上去了,有這種行為模式的人,孔子說「小人」。

小人,不是壞人。小人,是指拒絕自己生命層次變化和提升的人。

生命變化和提升,是在一種對「昨日之我」否定狀況下,而來的。這過程,總是一種不安和不確定下的向前期盼。

這種過程的發動,也往往需要某種「行為媒介」來激活,這即是我們常談的修行。

承受自我否定,實踐修行的行為媒介,都只能是「自己」來的。

孔子說,君子。因為,這真的不容易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