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27

《論語.衛靈公》27
子曰:「巧言亂德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」

這句,不白話譯了。

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這句,你應很熟。
其實,是真的「有作用」的,如果,你也能常能如此的做。

對我而言,我更會注意到第一句:巧言亂德。

但我所注意的焦點在於:巧言為什麼亂「德」,而不是亂別的呢?
也就是說,為什麼,巧言這種行為是被指認為具有「亂『德』」呢?
這中間有可以談的道理嗎?

巧言是什麼內容呢?

【魏】《注疏》:孔曰:「巧言利口則亂德義。」

但為什麼巧言利口就會亂「德義」這種德性項目呢?

【宋】《章句》:」巧言,變亂是非,聽之使人喪其所守。

章句,有進一步的解釋:喪其所守。
「喪其所守」,亦即,失去了「所守」之後,所以就會亂德。

這裡,「所守」和「亂德」有了論述上的邏輯關係。

換言之,人「本來應是有守」的,只要「人有所守」,那麼人就會進入具有德性之敏感度的狀況。

也就是說,人本來就有什麼東東,也就是「所守」,在儒家,這是人之良知良能,也就是人「本來就有的」良心。

守著良心,不喪其所守,那種行為,即是德行之行。

德行之行,不是去遵循一套什麼東東,所以是德性;而是,依良心而行,即是德性。

那麼,想想,你的24小時中,什麼狀況下「良心過不去的狀況」是最多的呢?

談是非的時候。

不是嗎?

所以,巧言亂德。

只要不巧言,就是有守,就是修行。

這種德性行為的實踐,所能帶給你的外在社會性的效果即是:你有能力不會去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。

換言之,你有能力不去巧言,那麼就會有能力不去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。

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知道沒有用,做不到。但要如何做得到呢?那種能力的成長,日常德性之實踐是重要的訓練方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