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23

《論語.衛靈公》23
子曰:「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君子不會因為某人說話動聽而舉薦他,不會因為某人品德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善意規勸。」

這句,文言文反而更直接容易理解。

這句,從你的人生經驗中,你就知道對得不得了。

所以,孔子不是發明了什麼,孔子只是把「人性中、經驗中」的某些累積,說出來罷了。

這說出來,獲得了你的「共鳴」;所以,你「理解」。

你要能共鳴,那你就先要有某種人世間經驗的積累;這種你積累的經驗,模模糊糊的有感受,但你又說不出來或不那麼專心去想。

孔子說了,用「語言」;於是,你獲過他人的語言為媒介,吸引著你把你內心的那些相同的東西,「讓……走出來」,於是,你就拍手說,講得真好。

其實,你心中「本有」。孔子只是讓你內心的東西「走出來」於「光天化日之下」。

這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「去蔽」,去蔽,不是去掉什麼不好的東東。不是。

去蔽,是指把原本被遮蔽的東西,例如藏在你內心模糊的東西,讓它走出來,即讓它用語言表達出來,就是走出來,就是去蔽,就是開顯。所以,去蔽即開顯。

用法華經的講法:但離虛妄即名解脫。

這是某種一體兩面的東東過程。

用詮釋學的說法,這就是詮釋,即「把藏著的講出來」;站在「受眾」立場來說,這就是「理解」,即是內在糊模的變清楚了。

理解,不是理解你「沒有的東西」;理解是指把藏在內心的模糊的東西,用「語言」或用「思」帶出來,這一「走出來」,對受眾而言,就是理解。

所以,論語,要有一定的年紀後才能「理解」。

好,但用佛學的思維,接下來要問的是:如何可能?

你懂了,你了解了。但,你能不能做得到。即,你能不能讓這個「道理」在你的肉身上開顯。

如果可以,那就是德性實踐,就是道成肉身,就是「目擊而道存」(莊子)。

一般人無法很完美經常的做到。我也是。

如果你有那種「向道」之欲,於是,自然你就會去修行,即,找到可以被我實踐的方法,藉由這些方法,讓道理在我身上開顯。

所以,以下面的才講得通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