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33

《論語.衛靈公》33
子曰:「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;雖得之,必失之。知及之,仁能守之。不莊以涖之,則民不敬。知及之,仁能守之,莊以涖之;動之不以禮,未善也。」

這句,不翻譯了。
譯不出來。

這句,一般而言,你不會有感的。無感,那句子就無法對你產生出意義。

什麼樣的人,可能會有感?想去實踐的人。用一般的說法,是想修行的人。

修行,是指去改變自己。

當你想改變自己,想讓自己往更「高檔次」的視野去思考、體驗人生,那麼,你就會嘗試「方法」來改變自己。

這段,講的就是這種方法論的心路歷程:知→仁→莊→禮。

來,我來翻譯:理論→自我察覺→平等他人→自我要求。

大概,不知為什麼,某天,你會想去思考人生這個課題,但如何去思考呢?往往你會有某種理論的支撐:佛學、儒學、道家、基督、新時代……等等。

你透過這些理論架構去重新看人生。於是,你「自我察覺」到你以前所想不到的一些看法、視野、意義。

察覺是「感覺到了」「更多」,這不是純理論的了,而是你活生生感受到對你生命的影響。
這是,智及之,仁守之。

於是,你想擴大那察覺的範圍。於是你感受到,如果沒有把「他人」也納入你的思考系統、修行系統,你是無法「再擴大」的。

如何把他人納入你的系統中呢?「平等」地對待他人。這是:莊以涖之。

只有在平等的境界中,「他人」才能成為讓你受益的存在者。他人,才會是你成長的促成者。
但,只有你「莊」他人,他人才是平等的。

他人平等進入你的生命中了,你的存在是一種「與世界共在的存在」,而不是「自己對抗世界的存在」。
既是,「共在」,你「必然的」會自我要求某種「自我約束」,而不是「我獨獨最大」。自我約束,即禮。

但,但到了這階段,這種「自我要求」,是你自己想要的,是你自己喜悅的,是你自己給自己的。你自在而心甘情願。

於是,「自我要求」與「自由」,二者合而為一。所以,孔子才能說,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