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學而》 #01 /2020.08


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

這句,就不用白話譯了。

這種時代,到底為什麼要讀論語?
讀論語對我們有什麼好處?
如果有,那要如何去讀論語?


這真的是很重要的發問。

人,又何去必做浪費時間的事呢?

論語為我們提供一種去思考「人生價值」的方向指引,而且論語是從我們的「日常生活中」來提出讓我們去思考的線索的。

所以,和論語「相應的」讀者,首先,自己往往是對「生命的價值」有某種疑惑、思考、和探索的那種人。

而那種人,也往往不會只讀論語,而是會去接觸各種探索「生命意義和價值」的經典,例如,聖經、佛經或是蘇格拉底。

人,都會「死」,在這段小小的時間旅程中,你的各種行為要是什麼的行為,才好呢?

如果你強烈的去問自己:在某一事上,我要怎麼做,才會有價值,才會讓別人從我的行為中感受到有意義;
那麼,如果你是有這種傾向的人,你基本上和讀論語有某種強大的相應。

來,

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

朋友自遠方來了。這件事,你會有什麼反應。其實,你可以有很多種反應,高興,討厭,不爽……。

論語,為我們指出了這麼多種反應可能性的一種:樂。

而從這麼多種可能性中被挑出了這一種,那麼「樂」的被提出,就不是隨機的,偶然的,而是有某種「價值引導」「意義可能性給出」的那種反應。

論語,或是古代經典,往往就是這樣的,直接從你的人生可以感受的情境中,給了你「去追求意義」的思考方向。

如果你有朋友從遠方來,你聽到了,但你的反應不是「樂」。那麼,你的整體生命樣態距離「有意義的人生」,可能還很遠。
經典是這樣的提示你。

論語,從日常生活中為我們提出可以去思考「人生的生活樣態」的一種參考指標。

論語,不是法規,不會強制你要去「樂」起來,如果朋友來。

而如果你真的樂不起來,但你卻強制你自己去樂,那往往也無法真正的「有樂」。

有朋自遠方來。你有「不亦樂乎」嗎?

如果沒有。如果不是。至少,你獲得了一種基礎,一種來自生命感受的基礎,這個基礎告訴你,你的生命仍存在著可以更好更有意義的可能性。

於是,你可以踏實的去改變自己,讓自己的生命可以是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。」的那種反應。

去追求那種往意義朝向的過程的人,就是「君子」。


《论语.学而》 #01  /2020.08
子曰: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」

这句,就不用白话译了。

这种时代,到底为什么要读论语?
读论语对我们有什么好处?
如果有,那要如何去读论语?


这真的是很重要的发问。

人,又何去必做浪费时间的事呢?

论语为我们提供一种去思考「人生价值」的方向指引,而且论语是从我们的「日常生活中」来提出让我们去思考的线索的。

所以,和论语「相应的」读者,首先,自己往往是对「生命的价值」有某种疑惑、思考、和探索的那种人。

而那种人,也往往不会只读论语,而是会去接触各种探索「生命意义和价值」的经典,例如,圣经、佛经或是苏格拉底。

人,都会「死」,在这段小小的时间旅程中,你的各种行为要是什么的行为,才好呢?

如果你强烈的去问自己:在某一事上,我要怎么做,才会有价值,才会让别人从我的行为中感受到有意义;
那么,如果你是有这种倾向的人,你基本上和读论语有某种强大的相应。

来,
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

朋友自远方来了。这件事,你会有什么反应。其实,你可以有很多种反应,高兴,讨厌,不爽……。

论语,为我们指出了这么多种反应可能性的一种:乐。

而从这么多种可能性中被挑出了这一种,那么「乐」的被提出,就不是随机的,偶然的,而是有某种「价值引导」「意义可能性给出」的那种反应。

论语,或是古代经典,往往就是这样的,直接从你的人生可以感受的情境中,给了你「去追求意义」的思考方向。

如果你有朋友从远方来,你听到了,但你的反应不是「乐」。那么,你的整体生命样态距离「有意义的人生」,可能还很远。
经典是这样的提示你。

论语,从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出可以去思考「人生的生活样态」的一种参考指标。

论语,不是法规,不会强制你要去「乐」起来,如果朋友来。

而如果你真的乐不起来,但你却强制你自己去乐,那往往也无法真正的「有乐」。

有朋自远方来。你有「不亦乐乎」吗?

如果没有。如果不是。至少,你获得了一种基础,一种来自生命感受的基础,这个基础告诉你,你的生命仍存在着可以更好更有意义的可能性。

于是,你可以踏实的去改变自己,让自己的生命可以是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」的那种反应。

去追求那种往意义朝向的过程的人,就是「君子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