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子張》 #19


孟氏使陽膚為士師,問於曾子。曾子曰: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,則哀矜而勿喜。」

白話譯:
孟氏讓陽膚當法官,陽膚向曾子請教。曾子說:「現在的領導,不做好事,民心早已散盡了。如果瞭解了案情的真相,就要憐憫他們,而不要因案情大白而自喜。」

「哀矜而勿喜」,這是行法,是修行的方法。
為什麼是修行呢?這恰恰是和一般人的習氣「不一樣」的人生價值的可能展現。

「哀矜而勿喜」,從佛學的行法來做某種類比,對我而言,就是「慈悲」。

慈悲,不是看到「很可憐的人」,於是你就去救濟,這樣的狀況而已。
救濟,這是好事,我讚嘆。

慈悲,真正慈悲,在於「有智慧」看到那個人為什麼會陷入需要被救濟的狀況,
於是,
我們能不能有能力去提出更好的做為,
可以讓「他人」不再陷入那被救濟的需要;
我們能不能有更好的能力,
讓他人可以理解「他之所以陷入這狀況的他的那種想法之局限」。

救濟一個人,簡單。真的。只要你有一顆會「灑狗血」的熱心之情(無語言惡意,這是我的描述方法),你就會站起來救濟。

你有能力去講出一個道理讓「他人」理解,為什麼這種他陷入的狀況會發生嗎?
你有能力提出方法,讓他人走出這種陷入的狀況嗎?

陷人,之所以是陷入,是因為這往往是他人自己有意無意之下走進去的。其實,更正確的描述是,他自己讓自己走進去的。

救濟,不容易;但讓他人看到自己的不完美之處,難如登天。

慈悲,在於讓他人能看到自己。這前提是,你要能自己看到自己,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不完美,不可能有真正看到別人的不完美的智慧。

注意,我用的字是「不完美」,而不是「錯」。我們隨隨便便都能看到別人的錯,但你不一定有能力看到別人的「不完美」。

錯,只要「你認為」的就可以了。不完美,你要能有「智慧」看到其「背後」的完美,你才能對比出不完美。

哀矜而勿喜,正是慈悲。沒有慈悲的智慧,那麼你一定哀矜而「狂喜」。真的啊。你去救濟別人時,不狂喜嗎?

再講一次,這沒錯,真的很好,我讚嘆!

但,慈悲之可能,要有智慧。所以古人在佛法中常說:悲智雙運。

有悲無智,就只能是救濟。智慧所從而來,讀書是很直接的方法!


白話譯: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*
《论语.子张》 19
孟氏使阳肤为士师,问于曾子。曾子曰: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,则哀矜而勿喜。」

白话译:
子张:
孟氏让阳肤当法官,阳肤向曾子请教。曾子说:「现在的领导,不做好事,民心早已散尽了。如果了解了案情的真相,就要怜悯他们,而不要因案情大白而自喜。」

「哀矜而勿喜」,这是行法,是修行的方法。
为什么是修行呢?这恰恰是和一般人的习气「不一样」的人生价值的可能展现。

「哀矜而勿喜」,从佛学的行法来做某种模拟,对我而言,就是「慈悲」。

慈悲,不是看到「很可怜的人」,于是你就去救济,这样的状况而已。
救济,这是好事,我赞叹。

慈悲,真正慈悲,在于「有智慧」看到那个人为什么会陷入需要被救济的状况,
于是,
我们能不能有能力去提出更好的做为,
可以让「他人」不再陷入那被救济的需要;
我们能不能有更好的能力,
让他人可以理解「他之所以陷入这状况的他的那种想法之局限」。

救济一个人,简单。真的。只要你有一颗会「洒狗血」的热心之情(无语言恶意,这是我的描述方法),你就会站起来救济。

你有能力去讲出一个道理让「他人」理解,为什么这种他陷入的状况会发生吗?
你有能力提出方法,让他人走出这种陷入的状况吗?

陷人,之所以是陷入,是因为这往往是他人自己有意无意之下走进去的。其实,更正确的描述是,他自己让自己走进去的。

救济,不容易;但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,难如登天。

慈悲,在于让他人能看到自己。这前提是,你要能自己看到自己,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不完美,不可能有真正看到别人的不完美的智慧。

注意,我用的字是「不完美」,而不是「错」。我们随随便便都能看到别人的错,但你不一定有能力看到别人的「不完美」。

错,只要「你认为」的就可以了。不完美,你要能有「智慧」看到其「背后」的完美,你才能对比出不完美。

哀矜而勿喜,正是慈悲。没有慈悲的智慧,那么你一定哀矜而「狂喜」。真的啊。你去救济别人时,不狂喜吗?

再讲一次,这没错,真的很好,我赞叹!

但,慈悲之可能,要有智慧。所以古人在佛法中常说:悲智双运。

有悲无智,就只能是救济。智慧所从而来,读书是很直接的方法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