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學而》 #09 /2020.08


曾子曰: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」


白話譯:
曾子說:「認真辦理喪事、深切懷念先人,社會風氣就會歸於純樸。」

這句,是曾子說的。

我讀論語會想,孔子會講出這句話嗎?
因為讀起來,總覺得心有所不平。

但論語是把這句選了進去,亦即,這也代表了儒學所認可的說法、表述。
所以,
到底,這句話是對在那裡?又是那裡讓我覺得怪怪的。

讀古典,既要「相信」,又要有「疑情」。這句,
我的老師說過,很多法師大德也說過,但要有感受,並不容易。

來,歸「厚」的厚字,是什麼意思?

《疏》:
皆歸厚矣。言不偷薄也。

生命如果給人「厚重」感,往往也是會是一種「樸素/質」感。
這亦即,沒有太多外在的修飾。

生命,在沒有什麼外在的修飾狀況下,依然能夠「散發出美感/質感」,那麼,可以如此說,
就是說,
生命中本來就一定有某種「基質」在,這基質會帶給他人那種美感/質感的感受。

人不必有外在的修飾,只要能讓「基質」散發出來,就成了。這是樸質的力量。這是「厚」。

這是儒學,人人皆有德性,人人皆有「仁」心。

但為什麼,要能讓生命的基質散發出來,就一定要強調「喪禮」/「慎終追遠」呢?

來,這裡麻煩了一點。

「慎終追遠」是很好的方法,但卻不是「唯一的」方法。

我們的時代和古典時代不同。
古典時代,生活艱苦,物質環境不易。
喪禮,是那時的生活狀況下,一種明顯的「文化活動」。而且是人人都不可繞過的文化活動。
喪禮為什麼是文化活動,因為只有人才有喪禮。
你看過其他的動物有喪禮嗎?

生命有其本源的基質,但這種基質(德性)卻必須要透過「人的行為活動」,才能被他人感受到。
德性,總必須在人的行為活動中才能透射出來。

對我而言,「慎終追遠」並不是專指喪禮,而是對人的「文化行為」的一種強烈象徵性的講法。

在我們的時代,我們有更多的行為、活動與文化展現,都可以透出人的「德性」。

所以,儒學和其他學派/宗教的不同之處在於:
儒學是與「文化活動」緊密結合 的,是重視文化活動的;
所以,才重視「制禮作樂」。

所以,為什麼,儒學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底縕,是始終會存在的思想大河;因為,人類社會,就一定是「文化活動的社會」。你繞不開的。

**
《论语.学而》 09 /2020.08
曾子曰:「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」


白话译:
曾子说:「认真办理丧事、深切怀念先人,社会风气就会归于纯朴。」

这句,是曾子说的。

我读论语会想,孔子会讲出这句话吗?
因为读起来,总觉得心有所不平。

但论语是把这句选了进去,亦即,这也代表了儒学所认可的说法、表述。
所以,
到底,这句话是对在那里?又是那里让我觉得怪怪的。

读古典,既要「相信」,又要有「疑情」。这句,
我的老师说过,很多法师大德也说过,但要有感受,并不容易。

来,归「厚」的厚字,是什么意思?

《疏》:
皆归厚矣。言不偷薄也。

生命如果给人「厚重」感,往往也是会是一种「朴素/质」感。
这亦即,没有太多外在的修饰。

生命,在没有什么外在的修饰状况下,依然能够「散发出美感/质感」,那么,可以如此说,
就是说,
生命中本来就一定有某种「基质」在,这基质会带给他人那种美感/质感的感受。

人不必有外在的修饰,只要能让「基质」散发出来,就成了。这是朴质的力量。这是「厚」。

这是儒学,人人皆有德性,人人皆有「仁」心。

但为什么,要能让生命的基质散发出来,就一定要强调「丧礼」/「慎终追远」呢?

来,这里麻烦了一点。

「慎终追远」是很好的方法,但却不是「唯一的」方法。

我们的时代和古典时代不同。
古典时代,生活艰苦,物质环境不易。
丧礼,是那时的生活状况下,一种明显的「文化活动」。而且是人人都不可绕过的文化活动。
丧礼为什么是文化活动,因为只有人才有丧礼。
你看过其他的动物有丧礼吗?

生命有其本源的基质,但这种基质(德性)却必须要透过「人的行为活动」,才能被他人感受到。
德性,总必须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才能透射出来。

对我而言,「慎终追远」并不是专指丧礼,而是对人的「文化行为」的一种强烈象征性的讲法。

在我们的时代,我们有更多的行为、活动与文化展现,都可以透出人的「德性」。

所以,儒学和其他学派/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:
儒学是与「文化活动」紧密结合 的,是重视文化活动的;
所以,才重视「制礼作乐」。

所以,为什么,儒学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底缊,是始终会存在的思想大河;因为,人类社会,就一定是「文化活动的社会」。你绕不开的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