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學而》 #05 /2020.08


子曰:「道千乘之國: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治理國家的方法:應該事事認真存著「敬」的心情,時時誠信,處處節約,關懷群衆,在正確的時間點來做事。」

這裡孔子談政治。政治,是管理眾人之事。政治一定有權力關係。

好,那麼,如果你活在一個「要和他人共存的」社會,那麼,你就一定要去面對「你和他人要能同時共存」所需要的關係。即,政治。

孔子,面對這種你一定不可能避免的社會情境,提出了他的三個說法,即格言。

先注意一下,看到儒家的特色了嗎?儒家一定從人在社會性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況,談下手處。

所以,儒家不可能有一個人躲到山上去做修行這樣的「行法」。所以,孔子提出的格言,你一定有用到的機會。

這是儒家的特色。但不是唯一而絕對的方式。

「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」,這三條涉及人與人相處的管理之事的處置原則。孔子說的。讀論語,何不先暫時相信孔子的眼光呢!

來,但這三條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格言呢?是讓政治更有效率嗎?還是,這有什麼特殊的效果呢?

就儒家而言,所有的對人世間生活中的格言,都是指向:這種行為是「一定會有人性價值與意義被他人感受出來」的行為。亦即,這是有意義會被給出的行為。

這是先行的條件。先談意義,以後,如果需要再談效果。這也是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處。

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;這三種行為,是具有人性價值與意義的行為,所以,人如果往這三格言所指向的方向上去實踐自己,就是激活人的德性,就是修行。

再來,你一定會問有效果嗎?

有德性的行為一定有效果,而且是更好的,更可長可遠的效果。這即是康德所談的「福德之間」的論題。雖然,並不一定會有「立竿見影」的效果。

如果你愛看歷史,你大概可以發現,有「立竿見影」效果的行為,往往最後走向災難。

讀論語,其實,你更要擔心的是你「能不能做得到」。

思考孔子提出來的格言,這種你一定會用得到的格言,多想想,如果有感覺,在常生活中設水去成為一種指導我們行為的價值指南針,去實踐。

這過程,不只是讓生活過得有方向,更重要的是,是德性的成長一定會不知不覺中被帶出來。你不是只是在過生活,在生活中,你就在修行。


*
《论语.学而》 05  /2020.08
子曰:「道千乘之国: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治理国家的方法:应该事事认真存着「敬」的心情,时时诚信,处处节约,关怀群众,在正确的时间点来做事。」

这里孔子谈政治。政治,是管理众人之事。政治一定有权力关系。

好,那么,如果你活在一个「要和他人共存的」社会,那么,你就一定要去面对「你和他人要能同时共存」所需要的关系。即,政治。

孔子,面对这种你一定不可能避免的社会情境,提出了他的三个说法,即格言。

先注意一下,看到儒家的特色了吗?儒家一定从人在社会性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况,谈下手处。

所以,儒家不可能有一个人躲到山上去做修行这样的「行法」。所以,孔子提出的格言,你一定有用到的机会。

这是儒家的特色。但不是唯一而绝对的方式。

「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」,这三条涉及人与人相处的管理之事的处置原则。孔子说的。读论语,何不先暂时相信孔子的眼光呢!

来,但这三条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格言呢?是让政治更有效率吗?还是,这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呢?

就儒家而言,所有的对人世间生活中的格言,都是指向:这种行为是「一定会有人性价值与意义被他人感受出来」的行为。亦即,这是有意义会被给出的行为。

这是先行的条件。先谈意义,以后,如果需要再谈效果。这也是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处。

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;这三种行为,是具有人性价值与意义的行为,所以,人如果往这三格言所指向的方向上去实践自己,就是激活人的德性,就是修行。

再来,你一定会问有效果吗?

有德性的行为一定有效果,而且是更好的,更可长可远的效果。这即是康德所谈的「福德之间」的论题。虽然,并不一定会有「立竿见影」的效果。

如果你爱看历史,你大概可以发现,有「立竿见影」效果的行为,往往最后走向灾难。

读论语,其实,你更要担心的是你「能不能做得到」。

思考孔子提出来的格言,这种你一定会用得到的格言,多想想,如果有感觉,在常生活中设水去成为一种指导我们行为的价值指南针,去实践。

这过程,不只是让生活过得有方向,更重要的是,是德性的成长一定会不知不觉中被带出来。你不是只是在过生活,在生活中,你就在修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