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堯曰》 #02


子張問於孔子曰:「何如斯可以從政矣?」子曰:「尊五美,屏四惡,斯可以從政矣。」子張曰:「何謂五美?」子曰:「君子惠而不費,勞而不怨,欲而不貪,泰而不驕,威而不猛。」子張曰:「何謂惠而不費?」子曰: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費乎?擇可勞而勞之,又誰怨?欲仁而得仁,又焉貪?君子無眾寡,無小大,無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驕乎?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儼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?」子張曰:「何謂四惡?」子曰:「不教而殺謂之虐;不戒視成謂之暴;慢令致期謂之賊;猶之與人也,出納之吝,謂之有司。」

這是論語的倒數第二篇了。

為什麼要讀論語?
基本上不是為了獲得很多有關《論語》的各種知識,
例如年代、內容、體例…等等。

論語,是一本用來「反視生命」的經典。
什麼是反視呢?
就是說,如果回頭看看自己的生命的各種行為,有那些行為可以被稱之為是「有意義的」,或著說,那些行為舉止,是「有某種價值」內容在裡面的。

行為,不只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,或是很有利於肉體行為的活下去,如是而已。

既然,要去檢視行為是否有某種意義與價值內含在裡面,
那也就是說,不是任何行為都有意義與價值。

那也就是說,我們不得不發問:什麼樣的行為是有意義與價值的?
進一步的,有哲學思維推力的人,也就會進一步的去問:
為什麼這樣的行為可以被稱之為有意義,而「別種的」卻沒有呢?

論語,是非常「古代的」經典。
這種經典,往往直接把「那樣是有意義的行為」端出來給你看,
例如基督教的聖經也是,
直接用「聖人」的生命演給你看,
讓你去感受一下,行為中有意義的行為,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感受。

後代的各種疏解,則就更多的往「為什麼」這一理解的理論的面向,去著力了。
正如同荀子、孟子以及後代的解論語者,例如宋明理學。
都是在「解釋上」,亦即去解釋為什麼這種行為是有意義的,在那方面著力。

這預告了,我可能接著想講《孟子》。因為,我對思考的東東,有偏愛。

認真講,讀《論語》,
你要相信,裡面所舉出的行為,「是有意義的」,是聖人直接演給你看的。

這種經典往往是你要有「信心」,於是你要去「跟著做看看」,然後直接用你的生命去感受「做的過程」所帶來的感覺。
有意義的東東,必然會帶來「不同的」感覺。

幫助老太太過馬路,和牽著女朋友的手過馬路,那絕對是不同的感覺。

這篇,直接舉出例子演出給你看,例如:
君子惠而不費,勞而不怨,欲而不貪,泰而不驕,威而不猛。

其實,你不會看不懂的啦。真的。
真理是直透人心,是你可以「直觀感受的」。否則,不足以是真理!

再來的只是,這些你覺得很好的直觀感受,
你是不是願意讓你生命中的行為舉止,也有可能的讓「別人也感受出意義來」。

成德,如此;修行,如此。

為什麼一定要成德要修行?那是生命中非常原始的呼喊。是「心安」的真正基礎。

心安,不是你想要有,就會有。除此之外,你找不到「心安」。


《论语.尧曰》 02
子张问于孔子曰:「何如斯可以从政矣?」子曰:「尊五美,屏四恶,斯可以从政矣。」子张曰:「何谓五美?」子曰:「君子惠而不费,劳而不怨,欲而不贪,泰而不骄,威而不猛。」子张曰:「何谓惠而不费?」子曰: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费乎?择可劳而劳之,又谁怨?欲仁而得仁,又焉贪?君子无众寡,无小大,无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骄乎?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视,俨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?」子张曰:「何谓四恶?」子曰:「不教而杀谓之虐;不戒视成谓之暴;慢令致期谓之贼;犹之与人也,出纳之吝,谓之有司。」

这是论语的倒数第二篇了。

为什么要读论语?
基本上不是为了获得很多有关《论语》的各种知识,
例如年代、内容、体例…等等。

论语,是一本用来「反视生命」的经典。
什么是反视呢?
就是说,如果回头看看自己的生命的各种行为,有那些行为可以被称之为是「有意义的」,或着说,那些行为举止,是「有某种价值」内容在里面的。

行为,不只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,或是很有利于肉体行为的活下去,如是而已。

既然,要去检视行为是否有某种意义与价值内含在里面,
那也就是说,不是任何行为都有意义与价值。

那也就是说,我们不得不发问:什么样的行为是有意义与价值的?
进一步的,有哲学思维推力的人,也就会进一步的去问:
为什么这样的行为可以被称之为有意义,而「别种的」却没有呢?

论语,是非常「古代的」经典。
这种经典,往往直接把「那样是有意义的行为」端出来给你看,
例如基督教的圣经也是,
直接用「圣人」的生命演给你看,
让你去感受一下,行为中有意义的行为,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感受。

后代的各种疏解,则就更多的往「为什么」这一理解的理论的面向,去着力了。
正如同荀子、孟子以及后代的解论语者,例如宋明理学。
都是在「解释上」,亦即去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有意义的,在那方面着力。

这预告了,我可能接着想讲《孟子》。因为,我对思考的东东,有偏爱。

认真讲,读《论语》,
你要相信,里面所举出的行为,「是有意义的」,是圣人直接演给你看的。

这种经典往往是你要有「信心」,于是你要去「跟着做看看」,然后直接用你的生命去感受「做的过程」所带来的感觉。
有意义的东东,必然会带来「不同的」感觉。

帮助老太太过马路,和牵着女朋友的手过马路,那绝对是不同的感觉。

这篇,直接举出例子演出给你看,例如:
君子惠而不费,劳而不怨,欲而不贪,泰而不骄,威而不猛。

其实,你不会看不懂的啦。真的。
真理是直透人心,是你可以「直观感受的」。否则,不足以是真理!

再来的只是,这些你觉得很好的直观感受,
你是不是愿意让你生命中的行为举止,也有可能的让「别人也感受出意义来」。

成德,如此;修行,如此。

为什么一定要成德要修行?那是生命中非常原始的呼喊。是「心安」的真正基础。

心安,不是你想要有,就会有。除此之外,你找不到「心安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