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學而》 #06 /2020.08


子曰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

這句,在我們這時代,很難有什麼感動的。
真的是聽到有點濫了。
然後,這使得這種句子有點太平常了。

人的活著,有很多活法。
例如,入則搶,出則盗;兇而罵,私自己;…行有餘力,則男女。

在春秋時代,百家爭鳴,有一位孔子提出這種人的生活模式;
而有趣的是,
在歷史的演進中,居住在中原大地的人們,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了這種模式,
當作主要的一種人要如何生活的參考點,
而不是選擇例如「墨家」,
這,對我而言,是一種驚奇。

再進一步講,這僅僅是一種中原大地的某種偶然性選擇,或社會需求性選擇,
還是說,
儒家的說法、言論、表述,
真的是代表了人對「意義與價值」的一種最尊重態度下的呈現樣態。

來,用一下現象學的方法,來假設你先丟掉你所有的意識形態,
用一種當下直觀的感受來「看」:

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」如果你看到有一個人真能如是如此的行為,你會有什麼感受在你的內心湧動呢?

是一種「難過」「厭惡」之感,由然而生;還是有一種「應該」的感受,一種「美好」的畫面,湧出於內心呢?

如果,人這種動物,不是一種追求「應該」的動物,人是無法形成「價值與意義」這種感受出來的。


人的動物性,只能帶出爽與不爽。

應該,是超越性的,是指向你「未來要去做到的」;
這種未來性的指引力量,是存在的,所以,才能讓某種行為被帶出一種具有價值與意義的感受出來;
行為一旦是「相應於」應該,所以那種行為才能有價值和意義這種感受在你心中冒出。

人在「應該」的背景(視域)中,才能冒出價值與意義。

即,用哲學術語,這是「應然」;而不是「實然」。

正是肯定了人的這種「價值與意義」的必然存在,所以,「人文社會」才有被建立的必要和可能。
藝術與文化,所指向的都是「應該」;而不是「現在」。

於是,「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就可以被理解。文,正是文化、藝術和學術。
文化、藝術和學術是讓你感受價值與意義的一種人為媒介。


《论语.学而》 06 /2020.08
子曰:「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」

这句,在我们这时代,很难有什么感动的。
真的是听到有点滥了。
然后,这使得这种句子有点太平常了。

人的活着,有很多活法。
例如,入则抢,出则盗;凶而骂,私自己;…行有余力,则男女。

在春秋时代,百家争鸣,有一位孔子提出这种人的生活模式;
而有趣的是,
在历史的演进中,居住在中原大地的人们,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了这种模式,
当作主要的一种人要如何生活的参考点,
而不是选择例如「墨家」,
这,对我而言,是一种惊奇。

再进一步讲,这仅仅是一种中原大地的某种偶然性选择,或社会需求性选择,
还是说,
儒家的说法、言论、表述,
真的是代表了人对「意义与价值」的一种最尊重态度下的呈现样态。

来,用一下现象学的方法,来假设你先丢掉你所有的意识形态,
用一种当下直观的感受来「看」:

「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」如果你看到有一个人真能如是如此的行为,你会有什么感受在你的内心涌动呢?

是一种「难过」「厌恶」之感,由然而生;还是有一种「应该」的感受,一种「美好」的画面,涌出于内心呢?

如果,人这种动物,不是一种追求「应该」的动物,人是无法形成「价值与意义」这种感受出来的。


人的动物性,只能带出爽与不爽。

应该,是超越性的,是指向你「未来要去做到的」;
这种未来性的指引力量,是存在的,所以,才能让某种行为被带出一种具有价值与意义的感受出来;
行为一旦是「相应于」应该,所以那种行为才能有价值和意义这种感受在你心中冒出。

人在「应该」的背景(视域)中,才能冒出价值与意义。

即,用哲学术语,这是「应然」;而不是「实然」。

正是肯定了人的这种「价值与意义」的必然存在,所以,「人文社会」才有被建立的必要和可能。
艺术与文化,所指向的都是「应该」;而不是「现在」。

于是,「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」就可以被理解。文,正是文化、艺术和学术。
文化、艺术和学术是让你感受价值与意义的一种人为媒介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