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

《論語.述而》 #1

《論語.述而》 #1
子曰: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於我老彭。」
***

進入了新章節。
這句也是充滿辨證弔詭的一句。

「述」就是作,不可能「不作」。
「信」就是相信現在,不可能是「好古」。
所以,孔子的那句,基本上是邏輯有問題的。
但,人,跟人成長有關的道理,本來就不是「邏輯的」,而是「辨證的」。

白話:
孔子說:「傳授知識而不從事創作,相信先人而又愛好古代典籍,我可以自比於商朝時的老彭。」

好了,那麼什麼是辨證呢?有二:
一、自己會自己產生變化。所以,你是同一個「那個人」,但高中的你與大學的你,是不同的。不是嗎?
只有人會如此。
大理石不變自己變成花岡岩!

二、辨證是一種自我變化,但這種自我變化是必須「奠基」於某種底層而形成一種「斷裂式」的質變跳躍。

大學的變化是必須「奠基」於高中,沒有高中,你什麼都不會了。
但你變化了,這變化是對高中進行否定的變化,你「不再是高中」了,你從高中的層次,轉換成某種質變的人生視角。
高中喜歡的,你不一定有感覺了!斷裂了。

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就是如此。

沒有讀別人的書為基礎,你不可能創作;
沒有從前經驗值之累積,你不可能肯定現在!

因為我們變化了,我們看到以前的不足。
如果沒有以前的不足,你就「不可能會」變化。

看到以前的不足,我們知道人可以變化,可以更好,
以前是我們的鏡子。

只要尊重地反省「以前」,你就會不斷的產生變化,會對未來有「更好」的期待。

仇視「以前」,想「砍掉」以前,那只是為了讓自己「不再變化」,想要永遠保持現況,想有永遠掌握你現在所擁有的。

想「轉型」以前,那是因為你認為你是「上帝」。
因有只有「上帝」可以不依靠以前,直接地當下就自我就變化(我是認真的講的神學概念)。

但,人永遠不會是上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