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15

《論語.述而》 #15
冉有曰:「夫子為衛君乎?」子貢曰:「諾。吾將問之。」入,曰:「伯夷、叔齊何人也?」曰:「古之賢人也。」曰:「怨乎?」曰:「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」出,曰:「夫子不為也。」
***
先看白話:
冉有說:「老師打算輔佐衛國的君主嗎?」子貢說:「哦,我去問問。」子貢進去後,問:「伯夷、叔齊那種人?」答:「古代賢人埃」問:「他們後悔嗎?」答:「求仁而得仁,後悔什麽?」子貢出來說:「老師不會去。」

「求仁得仁」的成語,這裡來的。

我看到的重點字是:「怨」。

人世間,求什麼得到什麼,就一定不會「怨」嗎?

多的是。

事實上,如果我們深刻感受到人世界的辨證性,亦即歷史文化社會,以及「人習氣」的「變化性」,
我們就會知道,現在喜歡的,以後變討厭了,多的是。

有時,你花更多力氣才求到什麼,到了後來,你的後悔愈重,你的怨氣更重。

這並不是很難看到的事。

所以,「求仁得仁,又何怨」,就顯得有些很不一樣的姿態。

「仁」,這個你求到了,你「一定」不會後悔,不會怨!

為什麼,「仁」有這種特色。

因為,「仁」讓人「心安」。

你可能會怨一些你得到東東,但應不會有人去怨「心安」。

其實,心安,談何容易!

你做過了多少偉大的事情了呢?很多哦。為了XXX,你流汗又流淚…。

但,又有多少事,是讓你「心安」的。

更慘的是,心的安不安,真的,它不會騙你!不會去討好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