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#23

《論語.雍也》#23
子曰:「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。」
***
這是很麻煩的一篇。

智者→水、動
仁者→山、靜

這是必然的嗎?還是說,這只是孔子個人的心得。

對,沒錯,這只是孔子個人的心得。
你不要用「現代科學」的嚴密因果性來看待。

《章句》:
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,有似於水,故樂水;
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,有似於山,故樂山。
動靜以體言,樂壽以效言也。
動而不括故樂,靜而有常故壽。

這是象徵性的說法,一種對人生觀察的象徵說法。

但,孔子的「象徵性」觀察對我們有什麼助益?

象徵性代表一種指導的大原則。
人在這種「指導性的大原則」之下,對自己不斷的觀照,思考自己,挑戰自己。

你才能看到「真正的自己」。

這過程,一定要有象徵性的指導性方向讓你依托著。
這很重要。

你喜歡畫畫,那畫畫就是你的象徵性指導方向,
你往這方面不斷前進,
最後,你才會知你是不是真的有那天分。

如此,人的個性不同。讓那種個性長出那種個性的美。

正如同《華嚴》所談:雜花莊嚴。

這個人世界,讓人的各自特色成就自己。

講講很簡單。
你知道你的特色是什麼嗎?

那是要去依指導性方向而去實踐!
最後看到自己的局限了,所以,才能是一種「樂」。
亦即,你才能享受自己的特色。對自己人生的自我肯定。

如果沒有指導性方向,你就無法不斷的超越自己,又怎麼知你自己的「真正局限是什麼呢」?

讀書亦然。

讀書是要帶著指導性(結構性)思考的方式(也就是帶著理論在心中),不斷的去思考書的內容。
才能會有「樂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