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雍也》#26

《論語.雍也》#26
宰我問曰:「仁者,雖告之曰:『井有仁焉。』其從之也?」子曰:「何為其然也?君子可逝也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罔也。」
***
先看白話譯:
宰我問:「作為一個仁慈的人,如果有人告訴他:『有個仁慈的人落井了』,他會跳下去嗎?」孔子說:「怎麽能這樣?君子可以去救人,卻不可陷進去;可以受欺騙,卻不可以盲目行動。」

這是個老梗的問題。也就是道德和智慧的問題。

往往,一般人而言,道德會以相反的姿態與智慧對立起來。
強調道德至上的人,有時會被形容是老古板、呆子、不會應變之類的人,
也就是說,重視道德於是就變笨了。

我想起以前看過的故事:
一位修行人看到師父在街頭和攤販討價還價,而且還拼的很。
他覺得丟臉。
於是他問師父,修行也討價還價嗎?
師父說:修行是讓人變得自在,不是變傻。

哈。

人都想要有智慧。但如何有智慧呢?
說想有就會有嗎?於是每天坐著想著就會有了嗎?
還是天生就有?有嗎!

來,「修行」或著說德性的實踐,是讓一個人「有智慧」的方法、手段或媒介。

去做德性實踐,人會改變自己,在這過程中,於是你的智慧有了某種發展與變化的空間和可能。
你因為自己的改變,有了新的高度和視野。

如果你不去改變自己。怎麼可能會有「智慧」長出來呢?
不會的。
你有的,就是本來的那些!

人都會騙。誰都一樣。有沒有修行都一樣。

但德性之人,則會有不同的視角和情懷去看待「被騙」之事,
而不會本能的「反應」被騙之事,
換一個高度之視角來處理,那就是智慧。

能有不同於肉體生命本能反應的生命高度來處理人間事,就是自在,就是智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